户外运动是有一定危险的活动,作为新驴想请问户外有哪些常见的伤病,该怎么治疗和预防?
溺水
1、发生溺水后,应立即采取措施大力抢救。溺水者从水中被救起后,首先迅速将患者俯卧,垫高腹部,保持头部处于充分低位,以便倒出溺水者肺内及胃内的积水。
2、也可将溺水者腹部向下,放在抢救者屈曲的一侧大腿上,头向下,轻压背部,分秒必争的倒出肺及胃内水。
3、在倒水同时,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和异物,解松衣领,将舌头拉出,使呼吸通畅。如溺水者呼吸,心跳停止,应将溺水者仰面平放地上,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心脏进行急救。
溺水者苏醒后,应注意保暖,并饮服热茶,热姜汤和糖水,让病人安静休息,对病情严重的,在抢救的同时尽量请医生尽快参与抢救,复苏成功后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如何应付蛇咬
1、通常观察伤口上有两个较大和较深的牙痕,才可判断为毒蛇咬伤。若无牙痕,并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则为无毒蛇咬伤。只需要对伤口清洗、止血、包扎。若有条件再送医院注射破伤风针即可。
3、一般而言,被毒蛇咬伤后10-20分钟后,其症状才回逐渐呈现。被咬伤后,争取时间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找一根布带或长鞋带在伤口靠近心脏上端5-10公分扎紧,缓解毒素扩散。
4、但为防止肢体坏死,每隔10分钟左右,放松2-3分钟。应用冷水反复冲洗伤口表面的蛇毒。
5、然后以牙痕为中心,用消过毒的小*将伤口的皮肤切成十字形。再用两手用力挤压,拔火罐,或在伤口上覆盖4-5层纱布,用嘴隔纱布用力吸允(口内不能有伤口),尽量将伤口内的毒液吸出。
6、立即服用解蛇毒*片,并将解蛇毒*粉涂抹在伤口周围。尽量减缓伤者的行动,并迅速送附近的医院救治。(如不能确定是那种毒蛇应将蛇打死,一并带到医院。
如何应付蜂蛰
1、首先要注意预防,离草丛和灌木丛远些,因为那里往往是蜂类的家园。
2、发现蜂巢应绕行,一定不要做出过与'亲近'的表现。
最好穿戴浅*光滑的衣物,因为蜂类的视觉系统对深*物体在浅*背景下的移动非常敏感。
4、如果有人误惹了蜂群,而招至攻击,唯一的办法是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5、如果不幸已被蜂蛰,可用针或镊子挑出蜂刺,但不要挤压,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然后用氨水、
骨折
应急处理:
(1)如有皮肤伤口及出血者,要清除可见的污物,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包扎。
(2)四肢开放*骨折(骨折断端经伤口暴露出来)有出血时,不能滥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肢休。
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纸板进行固定,然后用绷带或绳索悬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也可将双下肢捆绑在一起以达固定目的。
(4)骨盆骨折,用宽布条扎住骨盆,病人仰卧,膝关节半屈位,膝下垫一枕头或衣物,以稳定身体,减少晃动.
(5)通过以上处置后,可搬运病人送医院。
摔伤
初诊:
1.判断头面部->肩、背、腰、尾锥->四肢有没有受伤。
2.本人轻微活动受伤的部分,判断是否剧痛。如出现剧痛,平躺下来休息,不要着急活动。3.在不活动的时候判断是否疼痛,如仍然疼痛,应尽快固定伤处,以防骨折错位。
处理:
1.如怀疑有骨折的可能,不要运动,尽快与医务人员联系。
2.如出现肿胀、淤血可用冷敷疗法止痛。
其余外伤处理方法同上。
刺伤
1.当刺入体内的异物较小且较浅时,可先取出异物后用力挤压伤口,将伤口内的血和脏物带出体外。然后处理方法同擦伤。
2.当刺入体内的异物较大且较深时,不要轻易取出异物也不要私自清洗伤口以免造成大出血。进行简单的包扎后尽快由医务人员处理。注意:
1.保持伤口干燥和透气,以免感染。(破伤风为厌氧菌,较深的伤口危险较大,保持伤口透气极为重要)叮咬伤
病状:肿胀、疼痛、甚至头痛、恶心。
处理:
1.被蛇蝎等叮咬要首先判断伤口是否有毒,有毒情况下可进行近心端包扎,静卧。
2.被蚊虫、蜜蜂等叮咬可涂抹风油精等。(*品不能混用)
被猫狗等咬要及时汇报。
注意:严禁招猫逗狗,接近危险动物。注意防蚊虫叮咬。
扭伤
病状:关节肿涨、剧痛、活动受限,关节皮下淤血,不能活动或侧弯。
处理:
1.停止活动(至少减小用力),尤其是踝部和膝关节的扭伤。
2.在患部垫上纱布、毛巾等,用*袋冷敷。
3.可配以舒筋活血的*物治疗,但不要进行推拿和按摩。
休息时,将患处垫高。
抽筋
是由于行山时过度地运动或姿势不佳,而引起肌肉的协调不良,或因登山时或登山后受寒,体内的盐分大量流失,因而致使肌肉突然产生非自主*的收缩,在营地休息时常会有抽筋的现象。
处理步骤---
拉引患处肌肉,使患处打直,轻轻按摩患处肌肉。补充水分及盐分,休息直到患处感觉舒适为止。
预防方法---
在参加行山等其它户外活动的前后,应做充足的热身和准备运动。在行山的过程中应多吃零食和多加注意休息。1中暑
在夏季湿热无风的山区中开展行山活动时,由于身体无法靠汗液蒸发来控制体温,人就会很容易中暑。
症状---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脸发红、脉搏加快、体温升至40°c以上。如果不及时处理,中暑的人很快会失去意识,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生命危险。
处理步骤---
1)将患者转移到*凉、通风的地方。松开束缚颈部和身体的衣扣及腰带,将浸过冷水的毛巾或衣服帮患者抹身,同时为患者送风,直到患者的体温降到38°c以下。
2)当患者的体温有所下降,意识开始恢复或稍有稳定时,应让患者摄取水分,最好喝一些运动饮料。
预防方法---
应注意休息和多饮水,记得带帽子和太阳镜。
2热昏厥
体质不好的,在夏天登山的时候,由于活动剧烈、体力消耗过大,尤其是未能及时补充体内损失的水分和盐份时,容易发生热昏厥。症状---
感觉筋疲力尽,烦躁不安,头痛、晕眩伴恶心。脸*苍白,皮肤感觉湿冷。呼吸快而浅,脉搏快而弱。可能伴有下肢和腹部的肌肉抽搐,体温保持正常或下降。
处理步骤---
一旦发生热昏厥,应尽快移至*凉处躺下。若患者意识清醒,应让其慢慢喝一些凉开水。若患者大量出汗,或抽筋、腹泻、呕吐,应在水中加盐饮用(每公升一茶匙)。若患者已失去意识,应让其卧姿躺下,充分休息直至症状减缓,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预防方法---
体质不好的应特别注意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活动,注意休息节奏、保持体力。行动中多喝一些含有盐份的水或饮料。
3低温症(这个大家野营发生可能*不大,我们外训到是时有发生)
海拔愈高,气候的变化愈大,当缺乏适当的保暖设备,或长期暴露在气候恶劣的低温环境下,特别是身体热量损耗超过及时所能产生的补充热量时和衣物潮湿的情况下时,会产生体温下降的生理反应。当体温降到摄氏35度以下时,人体即已进入失温状态。症状---
感觉寒冷、皮肤苍白、四肢*冷、剧烈而无法控制的震动、言语含糊不清、反应迟钝、脉搏减缓、失去意识。
处理步骤---
1)将患者带离恶劣的低温环境,并移至温暖的地方(帐篷、屋内),若在环境情况允许下可在户外生火取暖。
2)帮患者脱掉潮湿*冷的衣物,以温暖的衣物、睡袋包着患者全身。
3)待患者意识清醒时,则可让患者喝一些甜而热的饮品,若已不省人事,则让他以复原姿势躺着。可给予患者热水瓶或施救者以体温传导,以防患者体温再度下降。若患者呼吸及心跳停止,应展开心肺复苏,并尽快送医。
4)切记不可给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可鼓励患者运动。
预防方法---
在营地休息时,应多吃和多饮含热量高的食品,应多穿保暖的衣物。不要把营地建在风大而寒冷的地方。
5抽筋
是由于行山时过度地运动或姿势不佳,而引起肌肉的协调不良,或因登山时或登山后受寒,体内的盐分大量流失,因而致使肌肉突然产生非自主*的收缩,在营地休息时常会有抽筋的现象。
处理步骤---
拉引患处肌肉,使患处打直,轻轻按摩患处肌肉。补充水分及盐分,休息直到患处感觉舒适为止。
预防方法---
在参加行山等其它户外活动的前后,应做充足的热身和准备运动。在行山的过程中应多吃零食和多加注意休息。
6踝关节扭伤
症状---
痛是必然出现的症状,另外伴有肿及皮肤青紫、关节不能转动等现象。
处理步骤---
首先是要静养,如肿痛尚可,能着地行走,则可立即用冷水浸泡或冷毛巾冷敷,以减轻疼痛,减少局部肿胀,也可喷“理通”一类的喷剂。此时不可用热敷及用力搓揉,以免加重损伤。受伤24小时后可以贴膏*或搽*水治疗。恢复期(伤好3天后)用热水浸泡或热敷有助于加快恢复。为防止再度发生踝关节扭伤,要在鞋底外侧后半段垫高半公分(即在外侧钉一片胶皮或塑料),以保护韧带。预防方法---
最好穿着厚实的高帮鞋。
7水泡
原因---
长时间的行走,或者是烧包,穿新鞋。
处理步骤---
先用碘酒和酒精等*水消毒泡的表面,再用消毒过的缝衣针在水泡最底部刺个洞,挤出水泡内的液体,然后抹干创口及周围,最后用干净的纱布包好,有条件的话可以涂些紫*水预防方法---
尽量不要穿着新的登山鞋出行,最好穿着与你的脚‘磨合’惯了的鞋。
可穿着预防起水泡的袜子或吸汗的棉或线袜子。
在容易磨出水泡的地方事先贴一块‘创可贴’
8常备急救箱
在野外,没有人能够预料发生什么事情。一个急救箱可以延长你的生命,务必随身携带。内容除了你个人常备的**外,务必带好:绷带,敷料,敷料包,消毒*水(酒精,碘酒,碘伏,双氧水啊什么的),胶布,棉球,温度计,常用*像康泰克、黄连素、牛黄解毒片、藿香正气、胃*啊啥的,蛇*:真空抽毒器有条件带一个,其它的眼*水、万花油、止血贴、清凉油...
肠胃病
症状:在旅游当中,游客不适应新环境,新、旧两地饮水和食物中元素不同,易得腹胀和腹泻。水土不服:旅游在外,气候、水质、饮食等条件都有变化,一些人往往不习惯,会出现头昏无力、胃口不好、睡眠不佳等现象。
处理:患了水土不服需要多食水果,少吃油腻,还可服用一些多酶片和维生素b2。
野外被毒蛇、昆虫咬伤
在野外如果被毒蛇、昆虫咬伤,患者会立即出现出血、局部红肿和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几小时内就会出现休克等危险,不及时治疗甚至会造成死亡。因此,一旦遇到毒蛇咬伤,必须马上用布条、手帕或领带等将伤口上部扎紧,以防止蛇毒扩散,然后用消过毒的*(来不及消毒,将*放在火上烧一下即可)在伤口处划开一个*口,用嘴将毒液吸出。只要口腔粘膜没有损伤,将其液化,可起到中和的作用。被昆虫咬伤或者蜇伤时,可用冷水或*水冷敷患处后,再在伤口上抹些氨水。如果被蜜蜂蜇了之后,就用镊子将蜂刺拔出之后再在伤口上涂些氨水或牛奶。
野外骨折
骨折或脱臼时,应用于夹固定后再用*水冷敷。从大树或岩石上摔下来损伤脊椎时,应立即将患放在平坦而坚硬的担架上固定,不让身体晃动,然后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野外外伤出血
在野外旅游时,若被利器割伤,可以用随身带的矿泉水、饮用水冲浇伤口,然后用毛巾包扎。轻微出血可采用*止血法,一小时过后每隔10分钟左右松开一下,以保障血液循环,还要争怪时间,尽快送到医治治疗。野外食物中毒
野外旅游途中,吃了*变质的食物时,除了会腹泻、腹痛之外,严重的还伴有发热或衰弱等症状,应多喝些饮食或盐茶水(冲泡浓茶加盐)、或者亦可以手指探喉催吐将*食物呕吐出来。
户外摄影拍摄注意事项2
导语:户外摄影是最常见的拍摄方式之一,但户外摄影需要考虑的非常的多,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列举出户外摄影拍摄注意事项,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忌阳光直射
亮丽的阳光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使景*有生气,*彩饱和,并为使用高速快门和小光圈提供了条件。但是强烈的阳光也会带来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它那耀眼的光线会使被摄人物睁不开眼,同时,高角度的直射阳光还会在人物脸上造成浓重的*影,显出皮肤皱纹,损害人物的形象美。所以在户外拍照,应多让阳光从侧面照射被摄者,忌脸部直接面向太阳。
二、忌人物与有*环境过近
在明亮的光线照射下,物体的反光会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人物应尽量远离那些*彩明艳的景物(如新油漆好的建筑物的外墙、大型遮阳棚等),否则那些景物的*彩会映射到人物身上,造成偏*。
三、忌顶光时人物站在水泥地上拍照
因为水泥地表面较平整,且颜*浅淡,会形成较强的反射)亡,这种自下而上的“脚光”,往往造成一种恐怖效果,应尽量避免。
四、忌立于树旁拍照
光与影相辅相成,光愈强,影愈深。当人物站在树旁拍照时,阳光时常会把树叶投影到人物身上、脸上,造成斑驳的*影,有损于画面的美感。
五、忌忽视滤光镜
在户外无云的蓝天下,所有避光处都带上蓝**罩;而在暮日的辉光映照下,所有的景*都染上了一层橙红*。在如此环境中,若想让摄得的景*保持原有的*彩,就必须在镜头前装上相应的滤光镜,在前一种情况下可选用淡红或琥珀*的滤光镜,在后一种情况下可选用淡蓝*滤光镜。
六、忌采用高速片
在晴空烈日下,光线强度已很高,若再采用高速片,往往会迫使光圈收到极小,或无法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这些情况都会给摄影创作带来某些方面的限制。
七、忌胡乱补光
明亮的日光照射下,景物会有很强的反差。为避免反差过大,运用辅助光进行辅助照明是有效的,但要掌握好分寸,既要避免辅助光过亮,也要避免露出辅助光的痕迹(如出现与主光相反的投影)。
八、忌完全依赖自动曝光档
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户外拍照喜欢使用自动曝光档,殊不知这种自动曝光档只能处理一些普通的情况,而遇到*阳面各半或逆光等情况便会变“傻”,所以还得见机行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曝光调整。
九、忌逆光直冲镜头
在光线很强的情况下拍摄逆光照,要防止光线直冲镜头,否则很容易产生光晕现象。
十、忌穿反光过强的服装
在强光下拍照,被摄者如穿反光强的服装(如白衬衫、发光尼龙做的服装等),会变得雪白一片或产生大块辉斑,使衣服质感难以表现。
户外攀岩注意事项3
文章导读
可能我们很多人为了追求刺激,就选择一些到户外进行攀岩运动,户外攀岩运动的风险系数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日常一定要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一定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尽量不要选择一些悬崖峭壁,详细的来为大家普及一下户外攀岩运动注意事项。
技术装备
攀岩是一项具有一定危险*的运动,但可以使其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
安全保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合格的装备
由于攀岩是项具有一定危险*的运动,从此项运动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开始在不断地研制生产各种为攀登者提供安全保证和便于此项运动开展的各种装备和器械.
攀岩装备分保护*和辅助*两大类:保护*装备包括主绳、安全带、铁索、绳套、头盔、下降器及上升器等,因所有这些装备涉及到攀登者的生命安全,在购买和选用时必须注意其质量,一般地,有*攀登委员会(uiaa)认证标记或欧洲标准(ce)标记的都能保证安全;辅助*装备包括攀岩专用鞋、防滑粉袋等,这类装备可凭自己的感觉去挑选.
了解了户外攀岩运动的注意事项才能够帮助我们大大降低户外攀岩给我们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加强体育锻炼,帮助我们塑造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参加一些更加高难度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