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许娟娟
《一枚金币》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位老人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看到儿子懒惰成*,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放纵儿子蒙骗老人,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儿子亲手从熊熊大火中把金币拿出来,父亲才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一、重视自主预习,养成学习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行阅读教学以前,就必须让学生有一个充分接触课文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即自主预习,从而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提供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初步整理。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素质好的学生能运用学到的自学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就已经结结巴巴了,又怎么能去很好地理解和领会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呢?根据这个现状,为了不打击学生的自主预习积极*,针对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任务和目标。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目标为:把课文读流利,整理重要字词并识记,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这些要求外还要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试着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还要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听课,不管任何层次的学生都
会乐于预习。充分有效的预习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思路,为课堂听课做好铺垫。
二、提供合作平台,深化理解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分角*朗读,确实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比赛有感情地朗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作的平台,使孩子们从读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是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恰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父母的心。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此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
三、引导自主探究,焕发活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和理*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现在大多数孩子家庭条件很好,家长在物质上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所以课后我找了一些有关珍惜金钱的名言警句推荐给学生,引发他们关于财富的一些思考。并布置学生周末回家把故事讲给
家长听,和家长一起讨论对金钱的看法。还利用班会开展“压岁钱的使用”的讨论活动。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和课后后的延展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懂得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金奖章》教学反思2
在教授《金奖章》这一课时,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找到了几个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提问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渐进式的问题,以促进他们的信心,并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针对文章主旨提问时,要求问题深入,精炼但有实质*的价值。
对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时,要确保问题的广度,让其具有训练*和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
三、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
五、肯定学生观点的价值
我需要在这两节课中改进语言表达,更加精炼准确。课堂层次需要更加清晰,同时要争取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在重点内容上,我需要更加透彻地阐述,并简化易懂的部分,让学生更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充分利用40分钟的时间。
在教授《金奖章》时,重点是通过角*扮演来理解人物对荣誉的态度,以及在争论中展现出的*格特点。最后,通过比较课文开头的乌鸦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讨论乌鸦对待荣誉的态度,以及他们是否喜欢乌鸦的原因,并引导他们从中学到的道理。如果他们还有一枚金奖章,我会要求他们写一段颁奖词给他们认为值得获奖的人物。最后,我会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金*花》教后反思3
《金*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充满了童趣,体现了孩子的聪明顽皮以及母亲的亲密关系,展现了母亲的慈爱和温柔美丽。这种*温馨的母子关系令人羡慕。
在这个单元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采用了分析解读的方式。而这篇文章则呈现了语言和形式的交融之美,过多的分析反而会削弱其趣味。因此,我采用了朗诵欣赏课的方式。
首次上课时,在七一班,效果不尽如人意。我匆忙准备了视频,却忘记了字幕。第一遍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也不够恰当,将背诵安排在第二环节,前后显得不够紧凑。
第二次上课时,我对课堂流程进行了调整。我让学生先阅读,再引导他们朗读,体会语气的特点。第二步,播放了泰戈尔的《最遥远的距离》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视频朗读,这两首诗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们将视频朗读和课文朗读的情感作对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朗读需要注意不同的情感语气。第三步,我们朗诵了泰戈尔《新月集》的诗歌选段,并背诵了一个小节。
第二次上课的思路更为清晰,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阅读效果也较好。但课后我意识到,仅有阅读和欣赏还不够,缺乏层次分明的指导,也缺乏对课堂高潮的预设。缺乏情感的沉浸和体验,使得表面上看起来美观的课堂实际上还不够深入。
朗读赏析课必须建立在对文意的准确把握上,需要精心调整教学步骤,朗读指导要更为细致深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训练能力的作用。
充分利用好课堂的四十分钟,需要极大的智慧和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