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爱花卉,因此也热爱栽培花卉。虽然我尚未成为花卉专家,因为我没有时间去深入研究和试验。对我来说,养花只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我不计较花朵的大小和质量,只要它们开花,我就感到高兴。夏天一到,我的小院就充满了花草,小猫们只好上屋顶去玩耍,因为地上已经没有它们的活动空间了。
尽管花草种类繁多,但并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花卉。珍贵的花草往往难以存活,看着一株好花生病濒临死亡是件让人心痛的事情。*的气候对于花卉来说并不十分有利。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夏季时干旱时多雨,而秋季虽然比较适宜,但偶尔也会有霜冻。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要想养活南方的优良花卉,我并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水平。因此,我只栽培一些适合在这种气候下生长且比较容易管理的花草。
然而,尽管花草有自我生长的能力,如果我不加以关怀,任其自生自灭,大部分还是会枯萎凋零的。我必须每天照料它们,像照顾好朋友一样关心它们。渐渐地,我摸索出了一些诀窍:一些喜*的花草就不要暴露在阳光下,而一些喜干的就不要过多浇水。这种摸索的乐趣让我觉得很愉快,当花草被我照料得茁壮成长,并在三五年间老而不衰地绽放花朵时,我感到了无比的满足。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拥有更多的知识绝对是件好事。
我患有腿部疾病,这不仅不利于行走,也不利于长时间坐着。我不知道花草们是否能感受到我的关怀,或者是否对我表示感激,但我知道我应该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几十个字就到院子里去看看,给花草浇水、搬移花盆,然后回到屋里继续写,如此反复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比吃*还管用。如果遇到大风暴雨或气候突变,就需要全家动员,紧急营救花草,情况十分紧张。几百盆花草需要迅速搬进屋子,这让人腰*背疼、汗流夹背。第二天,天气好了,又得把花草重新搬出去,再次感受到腰*背疼、汗流夹背的滋味。然而,这一切都是多么有趣啊!不劳动,连一株花都养不活,这难道不是人生的真理吗?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时总会夸赞“好香”!这让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当夜幕降临,月下赏花,更是一种特别的享受——昙花总是在夜晚盛开。我会把一株花分成几株,然后送给朋友们一些;看着朋友们拿走我栽培的花草,我心里自然感到特别开心。
当然,也会有令人伤心的时刻,就像今年夏天发生的那次一样。三百株菊花幼苗还未移入花盆,就遭遇了一场暴雨。邻居家的墙倒塌了,结果将三十多种菊花压死,其中有一百多株。全家数日都笼罩在忧愁之中。
生活中有欢乐也有忧愁,有笑容也有泪水,有花朵也有果实,有香气也有*彩。养花不仅需要辛勤劳动,还能让人不断增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所在。
老舍《养花》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会生字新词,掌握“置之不理”的用法。
完成课后练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完成练笔。
课前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结构,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思想。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最能带来乐趣?
回顾“*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老舍先生的兴趣爱好。
引导学生回想之前学过的老舍作品,并关联到本课文。
二、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轻声自读课文,思考作者养花的动机和从中获得的乐趣。
通过指名读取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老舍爷爷在养花中的感受。
三、深入学习课文,感悟课文: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喜”与“忧”的段落。
分析课文中关于养花的乐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态度。
讨论为什么老舍只养好养活的花草,以及养花如何增长知识。
通过朗读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升华:
从《养花》中了解老舍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练习编写课文提纲。
练习背诵课文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齐背最后一段,并检查生字读音。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二、练习编写课文提纲: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如何编写提纲。
分组讨论,共同确定课文提纲的内容。
三、指导“置之不理”造句。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练习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练习写作,描述一种喜爱的花草。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检查背诵。
四、明确练笔要求。
学生自行阅读练笔题目,明确要求。
分组讨论如何写作。
五、学生写作。
分组练习口头表达。
学生展开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老舍的草原教案3
老舍的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写9个字,理解“渲染、翠*流、迂回、襟飘带舞、羞*等词语的意思。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二)学习课文第1、2、4、5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三)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四)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情况。
1、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在作业上听写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流、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拘束、羞*、鄂温克等词语(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老师当堂用“双批双改“法检查反馈。)
2、检查学生课文自学情况,弄清课文记叙顺序。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作者看到的草原是怎样的?
(3)草原上的人们怎么样?
(4)老舍先生草原之行说明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老师点拨。
(1)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广阔、美丽、*彩明丽、让人心旷神怡。
(3)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4)蒙汉亲如一家,祖国*精诚团结。
二、课文解读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甲: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学生读后讨论。学生乙回答第二个问题: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
师总结:两位同学回答的都不错,可以看出来两位同学在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方面下了功夫。
4.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学生回答: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描述了怎样的一幅草原风景画: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3)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读第2段,然后同桌互相背诵第二段。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可以通过读课本来说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学生甲: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从这个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乙:“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体会到了草原*很热情。”)
(三)、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略)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热情好客的词句。
(学生回答:例如到很远的地方来迎接我们;握住我们的手不放;热情招待等地方可以看出草原*的热情好客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交流后学生回答:我们乘车,主人骑马。握住不放,握了再握。笑了再笑。体会到人们的激动心情)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学生回答:奶茶、手抓羊肉、敬酒、歌舞)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的风俗习惯。)
三、集体交流,
1,组织交流问题一,组织学生观看草原纪录片,欣赏草原美景,交流一下心得体会。2,交流问题二,引导大家感受蒙古*的热情好,品味异族风情,交流一下异族风情。
四、作业。
1.展开想象,在作业上具体描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重阳。”这两句诗所描述的情景
2搜集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我们汉族有什么不同
五、板书设计
一景美1、空气清2、天空美3、颜*美4、线条美
二情深1、迎客2、相见3、款待4、联欢
归结一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重阳。
六、教后反思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以及受到蒙古*的热烈欢迎,表达了蒙古*对汉族*的深厚情谊,体现了了祖国是各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写作顺序上按时间先后写作,在理解这篇课文时由于我们同学远离草原*的生活,因此对草原*的行为举止不好理解,需要老师在这方面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