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爱莲说》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以下是为您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能够朗读、背诵《爱莲说》,并理解词语、语句,疏通文意。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了解莲花的高洁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通过情感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请一位同学担任老师角*,检查本课生字。 生字:蕃颐濯淤涟、蔓亵噫鲜有闻
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可爱者甚蕃 (2) 濯清涟而不妖 (3) 香远益清 (4) 亭亭净植 (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陶后鲜有闻 (7) 宜乎众矣
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号濂溪先生。《爱莲说》是他在南康郡时,借莲花写下的一篇托物言志之作。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自己轻声读一遍,确保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通、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请同学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交流。
合作探究 (1)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将莲花比作君子,赋予莲高洁、质朴、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等品格。 (2)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 菊被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通过这两种花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在污浊社会中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高尚品格。 (3) 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通过莲花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妥协于世俗、不追求名利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欣赏莲花的图片。
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对联。 (1) 世人爱牡丹富贵,茂叔敬莲花高洁。 (2) 周敦颐爱莲说明志,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六、课堂检测
《爱莲说》的主旨句是什么?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什么?
予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的一句话常常被引用,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抱歉,之前的回答似乎截断了,以下是继续的内容:
七、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爱莲说》这篇托物言志之作。我们从中学到了周敦颐通过莲花比喻君子的高洁品质,以及通过对比菊花和牡丹,表达对时弊的批判和对高尚品格的赞美。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比喻和拟人等。
八、板书 (可根据课堂内容整理要点,例如:主旨句、作者介绍、莲花比喻、修辞手法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一、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二、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三、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鉴赏词作的意境;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本课设计为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词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主题做铺垫。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让学生对词作者有所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新课:
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词的情感表达。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你能体会到作者的何种心态? (3)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表达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词语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的美在哪里?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词中的“美点”,并进行集体交流讨论。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词汇积累。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词的意境和语言特点,还能够提升诗词的审美能力,进一步领会词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风格。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知识点3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2相关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3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
语法: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翻译时的语序应为“有何陋”。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语法: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语法:染,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