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巍峨壮丽的泰山,你雄伟的身姿究竟有多么令人赞叹?

你青葱挺拔,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主将精华和奇观都汇聚在你身上,

你高耸的山峰,将南北分隔为晨曦和暮霭。

仰望层层云雾升腾,胸怀豁然开朗,

凝视归鸟盘旋入山,眼眶不禁泛起泪光。

我定要登上你的绝顶,

俯瞰群山环绕,将它们尽收眼底!

【注释】

岳:指东岳泰山。

岱宗:泰山又名岱山,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的奇丽。

*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明亮;山北背*,天*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评析】

杜甫的“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峰顶,俯瞰天下的豪迈情怀。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

全诗格调雄浑大气,语言质朴凝练。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成为经典的名句。

古诗《望岳》教案2

导语:《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望岳》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岳》教学的方案,欢迎大家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在多年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每一届学生毕业,我都让他们给我录下一盒古诗词朗诵磁带作为纪念,有个学生录下了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那如痴如醉的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因此萌发了用吟唱的方法教古诗词的想法。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到两汉时期的汉乐府,再到唐宋时期宫廷教坊和乐而歌的诗词,都说明诗与歌有着很深的渊源

今年暑假我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品析语言就是反反复复的诵读,从三岁开始一直背到高三,学习已经倦怠了,再美的诗句也成了顺口溜式的打油诗。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教学:望岳3

引导语:对于初中生来说,诗词鉴赏是一个难点,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诗词鉴赏也是一个难点。所谓鉴赏,就是要弄清楚该诗的作者、背景、诗意、情感、主旨、重点诗句的用意以至于典故,一句话,就是你得知道并且说出来该首诗词有什么特点,它好在哪儿。让一个生活阅历尚不丰富,年龄只有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来比较理想地完成这项任务,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为了帮助大家学习,我试着从教学的角度对八年级上册的一首诗词做一个简单的赏析,但愿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背景: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写出的诗作也富于朝气。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终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主旨:

诗作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赏析:

全诗着一“望”字,句句写向岳而望。

首联为“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吗?它那苍翠的山*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阳割昏晓”,大自然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都赋予了你,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上句为虚笔,是泰山是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下句是实写,山南先得日光曰阳,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曰*。“割”字炼得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为“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可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了“层云”和“归鸟”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远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中考例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远、近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写;"*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是。

*: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0、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