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他的书,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喜欢纯文学的东西。金老先生《文化三书》,书名普通至极,里面告诫了一个个关于“有限经典”的道理。现在的书店,或许精美的书卖得最好,华丽的书受人喜爱,但茫茫人海,喜欢经典文学的也固有人在,茫茫书海,我们要做的事情不仅仅就是读书。
殊不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享受快餐文化的风趣幽默,但经典不可不读,须知经典永远令人回味,人生有限,在无尽书海中找寻经典文化,感受从古至今历史的积淀,十足美好。
关于历史,曾经有个外国人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后不会这样了。另一个外国人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后还会这样。后来*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充满智慧地概括了关于历史会否重复,其前因与后果,历史可能重演,但永远不会原版影印。而关于文化的发展大抵如此,我们纵然无法掌握其进程,但对文化发展更深层了解,经典的《文化三书》或能助你一臂。
三书,从“比较文化书”,收录了金先生关于中西文化之差异的文章,到“旧学新知书”,选取了金先生谈论*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最后的“无文探隐书”,金先生试着从非民间文化查出民间文化,间接地从少数识字的人去查出他们所受的多数不识字的人的心态影响!细读同时,让我们怀念金老先生,思考经典文化。
怀念狼读后感范文2
怀念狼读后感(一)
前些年在《怀念狼》中"看到"怵目惊心的一幕,至今仍心有余悸:上万只狼一齐怒吼,叠罗汉式地从城根往上攀援,并在战略相持阶段,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从城根下水道开始突破,硬生生从商州驻*手中夺下了一座城池。
商州狼满为患时,黄羊明显少了,野兔和獾也显然少了。后来,没有办法,狼为了生存只有对准最具智慧的人类。虽然狼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毕竟城破了。城破后,这个地方的人死的死,迁的迁。最后,狼因为可猎食的东西实在太少,最后放弃了这座荒城。狼是黄羊的天敌,天敌少了,按理黄羊会明显增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狼群走后,黄羊也在剧减。原因不是因为被狼猎食,而主要是因为瘟疫疾病。狼是吃黄羊的,可狼在吃黄羊的过程中,黄羊健壮地生存着,黄羊的天然警惕增强了自身的繁殖和免疫力。
商州的人曾经在狼的恐惧中成长,但后来没有狼,商州人生活在其他恐惧中,这些恐惧比狼的恐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因为狼的恐惧,小孩不哭了;而没有狼的恐惧,小孩的哭比狼更恐惧。
茹毛饮血的年代,人类健步如飞。为了在丛林规则中生存,人类只有不断地壮大自身的实力。而到了如今电子信息年代,人类已没有天敌。但没有了天敌,人类能否健康成长?
一份调查显示:人类的生理机制已开始退化,现在一个正常男人的排精量比六十年前一个正常男人的排精量少了五分之一,稀释度也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这令人想起大熊猫的悲惨境遇。大熊猫没有天敌,至少没有人类这样强大的天敌,然而它们却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几乎所有的大熊猫过的都是单居生活。大熊猫几乎没有*,如要繁衍,必须在短暂的发情期内遇上配偶。但是遇上配偶也未必发生交配,因为交配带给它们的不是欢悦,而是极度的痛苦。再说即使交配了,也未必能怀孕,怀孕的几率是微乎其微。此外,即便怀孕了,两百多斤的母体产下仅十克左右的婴儿,存活率也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没有了天敌的人类,将来是否会步入黄羊那样的境地?是否会如大熊猫那般清心寡欲?想到此,手中不禁冒着冷汗……看来,人类松肩卧榻的生活还很久远!
怀念狼读后感(二)
《怀念狼》写的是商州的故事。"我"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不顺心的记者。有一次去商州采访,"我"得知商州从前组织过捕狼队捕杀野狼,而如今商州只剩下15只狼,他们给这15只狼编了号。
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开始寻找这些狼。
在寻狼的过程中,"我"与身为捕狼队队长的舅舅不期而遇,随后他们遭遇了一系列与狼有关的事情。这期间人"变"成狼,狼"变"*,15只狼一只只被捕杀,引起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无论是作为猎人猎杀狼的舅舅,还是作为猎物被猎杀的狼,似乎都是对猎杀与被猎杀有着无法理清的羁绊,这都成了他们彼此间一种默契,一种默然于心的信仰——他们是共生的,猎人追着狼,狼追着猎人。这从故事的最后,当最后的一只狼被击倒,猎人舅舅也从此"死去了",以及捕狼队员退役后的体衰多病,能够看出来。狼活着是为了逃避猎人的追杀,猎人活着就是为了猎杀狼。猎杀与被猎杀,是一种相互追逐的关系,这种建立了千年的羁绊,他们从未想过逃离,而当终有一天这样的羁绊被彻底切断时,他们活着的意义没了,也都"死了".
同样的,我在想,我为了什么活着呢?人活着是一种本能的欲望。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话来阐述,人最本能的欲望是控制欲,对力量的崇拜,害怕孤独。这些正是支撑着我们活着的最根本的动力啊。如果这听起来有点粗俗和晦*,那么用著名哲学家罗素的话说:"我们活着的意义是因为对爱情有渴望,对知识有追求,对人类苦难有着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些不是华丽的词句,而是我们每天实实在在进行着的、简单而最基本的事情。
我们工作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强大,为了能够给自己的家庭一个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爱人的忠诚,需要家人的陪伴,需要更强的能力去保护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每当某处发生灾难的时候,我们国家总能召唤"一方有难,八方支持",反身过来,当我们自身遭遇同样的灾难的时候,我们本身也是渴望得到来自外界社会的支持和温暖,推己及人,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微薄的援助之手,共渡难关。
也许我活着的意义就是在于我的家人,朋友,工作,以及无数未曾认识的人,因为他们也会在他们的生活工作中默默地为我的幸福生活砌了一块砖,正如我们电力工作者那样,在无数个风吹雨打的日子里,默默地坚守在为百姓提供稳定电力供应保障的岗位上。
我不可能认识整个*的人,但是我们之间却能达成了一种默契——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由此环环相扣,把整个社会都连接起来。这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信仰,彼此怀着这样的信仰,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彼此的人生意义得以实现,就是一个社会的共赢。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3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使我体会到了浓浓的母子情。
“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躁,常常摔东西,悲观厌世。母亲为了鼓励“我”生存的勇气,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带“我”去北海公园看花。“我”答应了,但母亲却等不但那一天。母亲生命里的最后一刻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
读完这篇作文,我不禁联想到我的母亲,她为我付出无私的、伟大的爱。记得一次,我在夜里突然感都头晕,我妈妈二话不说,背起我跑向医院。路上静悄悄的,只听见母亲的喘气声,汗水湿透了她的衬衫。我几次叫她放下我,我自己会走。可是我妈妈还是不放心我,说什么也不让我下来……医生给我开了*方,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我有健康的成长起来,而母亲却因为照顾我而累倒了。我感动地留下两行晶莹的眼泪。
还有一次,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我永远忘不了。我上课因为说小话被老师批评,母亲也被老师叫去“训”了一顿,母亲并没有批评我,还耐心教育我,她的话真正说服了我。从那以后,我一刻不忘学习,辛苦地学习。终于,我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前五名。
“世上唯有母子情深”这句话说得好!
是的,母爱的伟大的,他们只求付出不求回报。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4
很小的时候,当我第一次捧起秋叶时,曾惊叹于生命的美丽。那仿佛一碰即碎的叶片,清晰而苍老的脉络,褐黄而沉重的叶*,确确实实拨动了我那颗仍有些懵懂的心。轻踏早已枯黄却苍劲的草地,初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奈与坚强。
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然而在背后,他有一位更伟大的母亲却鲜为人知。不经意间,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史铁生狠命的捶打自己两条失去知觉地腿,对母亲大吼:“我活着有么劲!”母亲扑过去抓住他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做母亲的对儿子的深情,沉淀了多少对生命的无奈,又升华了多少母亲们的坚强品质!
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一个落寞的秋季永远离开了史铁生,弥留之际牵挂的依旧是“我哪有病的儿子……”
隐隐的,有一种痛感自心底浮起。我想那个伤感而复杂的秋季,已长久封存在史铁生心中,植根于成长的足迹了。
我曾看过这样一幅画:一条鳝鱼在一口烧热的油锅内弓着身子。画的配文大意是:“下油锅的鳝鱼极力弓着身子,厨师不解,取出*具剖之,才知其腹内怀有一条小鳝鱼,他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小生命才努力弓着身子。
我常常在*郁而漫长的午后想起那条弓着身子的鳝鱼,一遍遍想象史铁生母亲生前对儿子的依恋与不舍。它们就像风干后挂在屋檐下的萝卜条,让我忆起母爱曾是那样饱满,丰润和绚丽。
当秋日以它最炫目的光彩走近我们可盼已久的眼帘时,我敬爱的母亲,那时该会有一片心形的红叶落在您苍老而孕育出希望的手掌心,那,正是我对你的挚爱。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5
看着远处绽放的菊花,我想起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文章写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活失去信心,每天。而生命垂危的母亲却隐瞒着病情,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鼓励他,想方设法地让他开心。她一直想要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鼓励儿子一定要像菊花那样不畏艰难,好好地活下去。可就在母亲要陪儿子看菊花的那一天,她突然去世了,只给儿子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看到这里,我落泪了,寥寥几百字,作者就把他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懂事的追悔和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挥撒得淋漓尽致。我们都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同时,秋天也代表了一种惋惜。作者在秋天失去了母亲,却收获了母爱,收获了勇气,收获了生存的信念,也收获了一份难忘的怀念……
生活中,母亲对儿女的爱总是只显露三分。因为,她们怕太过宠爱孩子,反尔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太过严格的要求,又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爱他。在孩子成功的时候,母亲在高兴的同时,总是警告孩子不能太骄傲,要再接再厉;在孩子失败的时候,母亲却是在孩子背后默默地支持着,默默地鼓励着;在危机出现的时候,母亲更是奋不顾身地挺身而出,用生命保护着孩子……一切的一切都体现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只是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细节,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文中,母亲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自己的儿女,甚至在临死前仍挂记着自己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这,就是深沉、无私又伟大的母爱吧!
想着想着,又想起了一个故事。那是多年以前的故事了,可它至今仍深深地震撼着我:一位名叫辛嘉艾文林的挪威妇女为了拯救身患癌症的女儿玛花,为她捐献了自己的肝脏后,从容不迫地开*自杀。那瞬间划破欧罗巴夜空的*声,足以震撼世界上许多善良的心灵和麻木的神经。
怀念母亲读后感范文6
母亲是崇高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祖*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终后悔的却是没能孝敬母亲。
现在,我以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读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我思潮起伏,不禁被文中季羡林老爷爷对母亲对祖国那份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所感动。
文中,季羡林爷爷平时生活在城里读书,与母亲是聚少离多,回来的几次都是奔丧,极少有与母亲相聚。而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季羡林爷爷是泪流不止,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心中满是无尽的懊悔,抱着终天之恨,恨自己没能陪在母亲身边,恨自己连母亲临终前都没能见上一面,甚至想随母亲于地下。从季羡林爷爷如此悲伤的心情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的一片赤子之心。
而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嘴上一大套,整天说孝、孝、孝,但却总不付之于行动。即使是在母亲劳累的时候给她们敲敲背,在她们口渴的时候递上一杯温暖的茶水,也是少有人能做到。有的人,母亲向他们送去关切的话语,他们却埋怨母亲唠叨;有的人,总向母亲要这要那,只要哪稍不顺心,他们就破口大骂;有的人,从来都不关心母亲,只关心着自己,不知道母亲内心的痛苦,即使母亲生病了,他们也漠不关心。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伟大的、无私的,她们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更应该感谢母亲,关怀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母亲!
文中,季羡林爷爷留学国外,心中却皆是对祖国的无限浓浓思念,每到夜晚,他的心中思念着祖国,思念故乡的亲人思念得实在难受,有时,当思念之情异常强烈时,留在国外的心思立刻都烟消云散,恨不得立刻回到祖国。从中可以感受到,季羡林爷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都表面上很爱国,常有人崇洋媚外,喜好国外的生活。有人旅行国外,心里像磁石一般被国外吸引住,流连忘返,一点都想念祖国,最后,竟对国外恋恋不舍,怎么也不肯离去,有的甚至改国籍,定居国外。这就是人们所谓的“爱国之情”吗?
祖国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母亲,我们可以放弃一切,就是不能放弃祖国,国家的尊严就是我们的尊严,我们应当捍卫我们可爱的祖国,而不只是嘴子上说说。
同学们,我们不能空口谈虚话,应当真正爱我们的母亲,爱我们的祖国,对她们表示真诚的尊敬,这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