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门》,是《诗经·陈风》中的一篇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在章法上具有独特之处,先叙事后议论,使整首诗在形式上别具匠心。"兴"并未置于诗首,而是在议论之前,与所议之事形成有趣的呼应,使议论生动而不乏形象感,增添了诗意。
以下是我为你的诗经《衡门》:
《诗经:衡门》
衡门之下,可作安身之地。
泌水洋洋,可解渴亦可乐饥。
难道食鱼需选择黄河之鲂?
难道娶妻必定姓齐之姜?
岂非食鱼就要黄河之鲤?
岂非娶妻就要宋国之子?
注释:
衡门:指简陋的居所,用横木做成的门。
安身之地:可作为栖息和休息之地。
泌水:指泉水。洋洋:形容水流不断。
解渴亦可乐饥:既可止渴,又能解饥。
食鱼:指过上富足的生活。
难道:用以反问,表达疑惑或强调。
黄河之鲂、鲤:指高档的鱼类,暗示奢侈。
娶妻:取妻的意思。
姓齐之姜:指齐国的姓氏为姜的女子。
姓宋之子:指宋国的姓氏为子的女子。
译文:
简陋的衡门之下,可作为宁静的栖息之地。
泉水悠悠流淌,既可止渴也可解饥。
难道食鱼就非得选择黄河之鲂吗?
难道娶妻就一定要姓齐的姜吗?
岂非食鱼就要选择黄河之鲤?
岂非娶妻就要姓宋的子吗?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在物质选择上知足常乐的理念。食有鱼虽然富足,但并不追求奢华,而是注重知足。通过对欲望的控制,诗歌中呼吁人们在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之间取得平衡。知止而退,是自我救赎的开始,是对欲望的理*选择。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知足常乐的追求,是一首传达智慧和深刻哲理的古代诗歌。
诗经:北门2
虽然命运的安排难以抗拒,虽然个人很难有机会驾驭自己的命运,但是,是否甘愿在命运面前就范,是否会被命运消磨得没有了冲动、*、不满、反抗精神,则可以当作一个人是实际上作为人活着还是作为物存在的重要标志。
《北门》中的小公务员,尽管背负沉重的压力,身不由己,但显然还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显然对命运的安排不甘就范。他抱怨的声音也许是微弱的,无力的,但敢于抱怨却体现了他的尊严。仅仅是这一点,就足以说他是伟大的。
抱怨和反抗是小人物表明自己存在的重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抗的效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是否具有这样的意识。在另外一方面,也许可以说,意识是灵魂痛苦的根源。完全没有自我意识,完全像个物件一样任支配、肢解、宰割,对于支配和被支配、肢解和被肢解、宰割和被宰割的双方来说,都会是一种满足。完全麻木的人可能是幸福的,因为他没有意识带来的痛苦;而他也是不幸的,因为他无法体验意识带来的自豪与欢乐,他只不过形同行尸走肉。
人就是这样生活在无法摆脱的矛盾之中。他不愿被奴役,被支配,被当作物件,却又不得不被奴役,被支配,被当作物件。当他觉得幸福的时候,可能是最不幸的;当他在感叹不幸的时候,也许是幸福的。
小公务的境遇就是这样。他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镜子。
诗经:东门之池3
《陈风·东门之池》源自《诗经·国风·陈风》,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是先秦时代陈地的汉族民歌。描绘了男子对叔姬的深深爱慕之情,表达了两人心灵相通、情投意合的美好愉悦。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经:东门之池》:
东门外有护城河,可以浸麻可泡葛。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相会又共歌。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多种嫩绿。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倾心交谈的时刻。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菅草一片片。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畅谈真挚的欢愉。
注释:
1、池:城池。
2、沤:浸泡。
3、叔姬:姬姓家排行第三的女子。
4、晤歌:对歌。
5、葛:一种植物,取其柔软之意。
6、菅:音间,草名。
译文:
东门外有护城河,可用来浸泡麻布或葛藤。
那位温柔而美丽的姑娘,我们在一起时欢唱。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各种嫩绿之物。
那位温柔而美丽的姑娘,我们在一起时深谈心事。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菅草一片片。
那位温柔而美丽的姑娘,我们在一起时畅谈愉悦。
赏析:
《东门之池》描绘了男子对叔姬的深情爱慕,表达了两人心灵相通、情投意合的美好场景。通过描绘护城河的浸泡过程,巧妙地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逐渐加深,寓意着感情的柔软和深沉。而关键的一点在于两人能够相互“晤”,建立在情感深厚的基础上,成为美好对话和真挚交流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