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十年之痛,十年之念,十年之苦,化作点点泪珠,一行行血泪。
梦中重逢,却相顾无语,唯留千行清泪。梦醒之后,那曾经肠断的地方,明月之下,松冈之上,如今只剩凄凉。
通篇以回忆和梦境交替展现,将相思之切、离别之痛、重逢之喜、梦醒之悲表达得淋漓尽致。字字泣血,直人心魄。
欧阳修《采桑子》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农村暮景,生动活泼。儿童老翁聚目远眺,麋鹿猿猴争相出没,人与动物相处融洽。诗中洋溢着静谧*的田园风光,透露出作者对淳朴民风的喜爱。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面对风吹叶落,作者泰然自若,吟啸徐行。轻装简从,不畏艰险。纵使风雨交加,也能一蓑烟雨,任凭它去。
诗中流露的达观洒脱,超凡脱俗,体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
苏轼《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
面对滚滚长江,作者追忆三国往事,感叹古今英雄尽付东流。然而,面对壮怀激烈的大江,作者豪情满怀。
遥想周瑜当年风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今故地重游,英雄已逝,只剩下浩浩长江和空余的感慨。
诗中将历史与现实、豪情与悲凉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苏轼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魄。
苏轼《题西林壁》诗词鉴赏2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作。这首诗既有对景的写实,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苏轼以庐山为背景,借景抒发对人生、认识论的思考,展现出了他独特的文学才情和哲学洞察力。
苏轼是一位月下的漫步者,一位真正的诗人。他的诗词,或是即兴之作,或是受到周遭环境启发,都是自然流露,源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而是随时随地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想,其作品朴实无华,字字饱含真情。苏轼的主要贡献之一是拓展了词的主题,不局限于描写闺怨相思,而是涉及到了更广泛的主题,如道、禅、人生哲理等。《题西林壁》正是他哲理诗的杰作之一。
在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至汝州任团练副使途经九江,游览庐山。壮丽的山水景*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创作了多首庐山游记诗。《题西林壁》写于庐山南麓西林寺,寺院幽静,诗中探讨的哲理深邃而耐人寻味。诗歌用语质朴平易,却蕴含着深刻的意境。开篇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地描绘了庐山起伏的山峦,同时指出了不同位置的游人所见景象各异,展现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寓意深远,指出了个人观察局限导致认知片面的现象。苏轼借此启发人们认识哲理: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随之不同;惟有超越个人的狭隘视野,摆脱主观偏见,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这一观点对于现实生活以及认识论的探讨都具有重要启示。
《题西林壁》不仅是一首哲理诗,更是苏轼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思考。诗中不是空泛地议论,而是通过对庐山的形象描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充满智慧和启迪。钱钟书指出,宋代诗人在唐诗的基础上,通过议论的运用,创造出了独具特*的诗歌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宋代理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苏轼的《题西林壁》正是这一时期诗歌风格的典型代表,不仅继承了唐诗的传统,更在议论的运用上有所创新,体现了宋代诗人的独特风采和创造力。
蝶恋花苏轼古诗3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仿佛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宛如麝香,再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已老去,他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向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暗昏沉的乌云笼罩大地,预示着即将下雪。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感到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环绕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但不必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能听见。然而,围墙里的笑声渐渐消失,行人感到迷茫失落,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昨夜的秋风仿佛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帐篷,冷气透过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刺耳,长夜漫漫,无法忍受。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中的悲伤让人醒来心神不宁,满面泪痕。衣带渐松,只为了新到的书信,却增添了许多憔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与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在*上属于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