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学实录
一、导言
1.1 引入新课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诗歌被视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位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理解他的诗歌意境,并通过学习背诵,感受诗歌带来的美的享受。
1.2 理解李白与其诗歌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诗风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他的作品如《将进酒》等,至今仍为人们传诵。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聚焦于李白早期的一首作品——《峨眉山月歌》。
二、诗歌理解与背诵
2.1 首次阅读与初步理解
首先,让我们一起自由阅读这首《峨眉山月歌》,感受其中的诗意。诗中描绘了峨眉山夜晚的月*,以及诗人乘舟游历的情景。
2.2 生字学习与词语理解
在诗歌中,有些生字和特定的词语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比如“半轮”指的是上弦月或下弦月的月相,而“影”则表示月光的倒影。这些词语不仅仅是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更是理解诗意的关键。
2.3 诗句逐句解析
让我们逐句理解诗歌的含义。在第一句中,“峨眉君羌渝洲”描绘了诗人在峨眉山顺流而下的场景,月*明亮,倒映在平羌江上。而后文“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2.4 诗歌意象的想象与表达
通过插图和想象,让学生们模拟诗人的视角,体验他在小船上的所见所感。这种实地想象不仅帮助理解诗歌的情境,也加深了对诗人情感表达的体会。
三、诗歌背诵与表达
3.1 感情朗读与背诵训练
现在是时候通过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诗歌中的意境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表达他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3.2 课堂互动与学习分享
在朗读之后,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学生们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峨眉山月歌》的文字意义,还体验了诗歌带来的美的熏陶。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念。
4.2 作业安排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
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更深入地理解了《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诗歌,通过图像和想象,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峨眉山月歌》教案2
今天,我们将一同品味李白的名篇《峨眉山月歌》。让我们深入探索这首诗,理解其背景与意境,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学与情感。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与背诵《峨眉山月歌》。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诗人的情感与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与导入让我们从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开始,先进行整体阅读。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 初步阅读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初次阅读,注重正确的节奏与韵律。
2. 背景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写《峨眉山月歌》?在盛唐时代,李白离开故乡,踏上漫漫旅途。峨眉山象征着他初出蜀地时的思乡之情。
3. 理解诗句与学生互动讨论,解析诗句中的难点与特殊意象,如“半轮秋”、“江水流”等。
4. 品味诗境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与情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绪与感情表达。例如,诗人在月*下行船的情景,对家乡的眷恋与远行中的孤寂。
5. 诵读与评析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进行诵读与互相评析,从而加深对诗意的体会与理解。
三、延伸与应用《峨眉山月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文学艺术与情感交流的载体。让我们在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探讨它对我们的启发与意义。
四、作业通过默写《峨眉山月歌》,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与记忆。
《峨眉山月歌》教案3
峨眉山月歌:浅析李白早期诗歌的艺术魅力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以其明朗的意境、浅近的语言、流畅的音韵,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这首诗作于诗人青年时期初离蜀地之时,表达了诗人对故土、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虽短,却意蕴深远,艺术手法高妙,值得细细品读。
一、 以月为媒,寄托情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诗歌开篇点明时间——秋天,点明地点——峨眉山,点明景物——月。秋高气爽,月*皎洁,而诗人笔下的月却并非满月,而是“半轮秋”,这为诗歌增添了一丝清冷、孤寂的意味,也为下文抒发离别之情做好了铺垫。“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光洒在江面上,随着江水缓缓流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月影流动之态描绘得生动形象,也暗示了诗人正乘船顺流而下,由此引出下文“夜发清溪向三峡”。
诗的前两句着重描写景物,而“夜发清溪向三峡”一句则交代了诗人的行程。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乘船驶入三峡,可见其归心似箭。然而,远离家乡、远离亲友,诗人的心中难免会泛起阵阵离愁别绪。“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将满腔的思念之情倾注于“思君”二字,而“不见”二字则将这份思念渲染得更加深沉、悠远。
全诗以月为主线,将诗人的行程和情感串联起来。明月如影随形,既是诗人旅途中的伴侣,也是诗人寄托思念之情的媒介。诗人望月怀人,睹物思情,将抽象的情感寄托于具体的景物之中,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二、虚实结合,意境深远
《峨眉山月歌》在景物描写上并非事无巨细,而是抓住最具代表*的“峨眉山月”进行刻画,其他景物则一笔带过,这体现了诗歌“虚”的一面。而诗人夜行江上,望月怀人,思绪万千,这些内心情感则是“实”的一面。诗歌将虚实结合,将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融为一体,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耐人寻味。
“峨眉山月”是诗歌的核心意象,它贯穿始终,将诗歌的各个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从峨眉山出发,一路东行,月光始终相伴左右。明月见证了诗人的行程,也见证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诗人望月思人,睹物伤情,将抽象的情感寄托于具体的景物之中,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三、 地名串联,时空交错
《峨眉山月歌》只有短短四句,却出现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这些地名并非随意堆砌,而是按照诗人的行程顺序依次出现,将诗人的行踪勾勒得清晰可见。
诗人以“峨眉山月”开篇,以“下渝州”结尾,首尾呼应,将整个行程囊括其中。而“平羌江”、“清溪”、“三峡”则穿插其中,描绘了诗人沿途所见的景*,使读者仿佛跟随诗人的脚步,一同领略了蜀地山水之美。诗歌通过地名串联,不仅展现了广阔的地理空间,也暗示了时间推移,使诗歌更具层次感和画面感。
四、 以小见大,言简意赅
《峨眉山月歌》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诗人以小见大,以景抒情,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融为一体,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诗歌语言浅近,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例如“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仅用七个字便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歌语言精炼,意蕴丰富,是唐诗中的精品之作。
总而言之,《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诗歌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思乡之情,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至今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4
导语:《峨眉山月歌》是人教版三年级的课文,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案赏析5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1.《峨眉山月歌》的教案范文
2.《海燕》优秀教案
3.优秀《边城》教案
4.《anenin》优秀教案
5.《鲸》优秀教案
6.识字的优秀教案
7.《理想》的优秀教案
8.马说优秀教案
四年级语文峨眉道上教案7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习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语文教案示例:峨眉道上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峨眉道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三一六自然段〕: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习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峨眉道上》第二课时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文2——8自然段
教学要求:
学习通过理解重点词“了不起”、“愧疚”等,读懂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继续进行边读边想的训练。
学习峨眉道上铺路人不畏艰辛,默默奉献的无私精神。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示教学目标: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了山路的陡、窄、长,那么作者在登山途中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来学习以下的课文内容。(出示教学目标)
二、讲读二——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画出(1)我在登山的途中看到了什么?(用“——”线)(2)听到了什么?(用“”线)
我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十几个背竹箩的人,这些人用竹箩背着大石板登天梯,学生回答后,引导看图,加深课文理解。
我有什么感想呢?释了不起,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了不起呢?(一个人不背东西走在山路上也相当吃力,何况他们还要背石上山)指导朗读读出赞叹的语气。
听到了他们告诉“我”是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铺路的石板要从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这要出多少力,流多少汗,从这里可以看出铺路人的工作怎样?(艰辛)铺路人怎样?(了不起)作者由此而产生感想是哪一句话?齐读“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
三、指导学生怀着敬佩之情朗读。
讲读七、八自然段。
铺路人使作者深受感动,他又想到了什么?听七、八自然段配乐录音,边听边想:作者称赞铺路人是什么?(真正的无名英雄)
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呢?作者分三层意思来讲清楚。(示分层提示)
四、按提示用“|”把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
(1)默读,找出有几句话?出示幻灯片。
(2)第一句指名读,边听边想;这句是什么意思?从“二百多”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路长)
(3)指名读3句问句中的前两句,边听边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铺路的石板多得数不清)所以作者用问句的形式叙述。
(4)指名读第3句问句,边听边想,这是什么句?(反问句)指名把这句话改成肯定句。
(5)为什么铺路人要这样背石上山呢?指名读第5句,(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释只有(唯一)从这里再次看出铺路人的工作怎样?(艰辛)再次说明他们了不起。这5句都是作者想到的,我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齐读5句话,边读边想,出幻灯填空:
①游览路线,需用。
②铺路只能,铺路人。
(6)指导朗读,注意读出疑问句,肯定句的不同语气。
第二层:
想到这里,我感到愧疚,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愧疚?指名读第二层,边读边想。(惭愧。我走在别人铺的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长年累月背石上山,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用幻灯出示第二层课文内容,指名读,学生看幻灯练说,指名说。(2)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释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说明什么?(时间长)
长时间的默默付出是为了别人的方便,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默默奉献)(3)指导朗读,读出对铺路人的赞美之情。
第三层:
(1)自由朗读,读后完成选择(示小黑板)
牺牲①为国捐躯。
②默默奉献,不怕艰辛。
(2)指名有感情朗读,注意(辛劳,牺牲,阶梯,路,欢乐。)读重音。
讲读第八自然段。
齐读。指名回答,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因为峨眉山路长,陡,狭窄,铺路人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一块块背上山非常艰苦,他们铺成山路,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名字。)
配乐有感情齐读七、八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渗透思想教育。
同学们,作者看到了峨眉道的狭窄、陡峭,了解了铺路的艰辛,赞叹铺路人的了不起,称赞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我们有许多同学游览过名山胜景,可能当时没有作者这样的感觉,可是学习了课文,下次旅游,看到此情此景,敬佩之情一定会油然而生。
六、指导背诵:
1、出示层意指导。
2、分段分层背诵。1——3组分别背第七自然段中的1——3层。第4小组背第八自然段。
板:路:像天梯、竖。
听见
铺路人:背石板、登天梯。
所闻:取石凿板背上山铺路
了不起、愧疚。
所想:
真正的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