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掌握核心词语的意义,熟练背诵课文。
2. 体会作者苏轼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教学设想:
预习要求:
自行阅读课文,查阅注释和工具书,纠正字音,熟练朗读。
了解作者苏轼写作此文的背景情况。
教学方法:
重点诵读教学,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主动*。
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言:走近苏轼
介绍苏轼生平、才华和宦海沉浮。
导入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了解写作背景。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梳理内容
(一)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听录音,纠正字音和节奏,标记难读句。
自由朗读、分组朗读、集体朗读。
(二)重点词语含义,理解文章
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翻译课文,划出疑难词句。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解疑。
当堂笔译课文。
四、走进苏轼内心,体会心境
分析文章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苏轼的心境。
讨论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找出相关词句。
板书和小结作者的心境。
五、赏析语言,感悟意境
赏析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意境的创造。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艺术美感。
小结文章特点: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理解苏轼的心境。
2. 搜集描写月亮或月*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
在12月4日的教学中,我分享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随后认真反思了教学过程,并得出如下结论: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了三个环节,即“知人论世”、 “诵读感悟”以及“品评赏析”。通过这些环节,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深入的诵读体会并领悟苏轼的思想和感情。
首先,我强调了“知人论世”的重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详细介绍苏轼的常识以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个*,并理解文章背后的社会背景,使学生认识到“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又成就了黄州”的道理。
其次,我强调了“诵读感悟”的重要*。通过多次的朗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感悟能力。我采用了不同的诵读方式,从声音、速度到情感的层面,使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涵。同时,通过想象入境,学生能够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绘,例如通过想象承天寺夜晚的景象,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
最后,我通过“品评赏析”环节深化了对苏轼的理解。在诵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境中还能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通过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我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苏轼在人生低谷中的豁达和乐观。
然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语言表达上存在一些粗糙之处,以及前后教学环节衔接不够顺畅。在激励和引导学生方面,我认为还需要更有针对*和水到渠成的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深度思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注重提升自己的表达水平,强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并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学习作者面对逆境时的乐观心态和从容处世的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眉山人。他少时通经史,善于文章。在1057年,他中进士。但在神宗时期,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遭到政敌的*劾。他被控诽谤朝政罪名,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黄州团练副史。后来,他多次因政见不合被贬。最终,他被贬至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擅长诗歌和词,其散文也广受赞誉。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至湖北黄州时写的。
5、全句无一“月”字,但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的表达的妙处。 作者通过描述月*的周围环境,如水面和竹柏的影子,来间接描绘月*,使读者能够在想象中感受到月*的明亮、清澈和透明。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增加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意境。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作者在结尾句中表达了对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以及自我排遣的达观心态。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入户,欣然起行。” 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月*的喜悦之情,他看到月*如同进入了自己的家门一样,便欣然起身,前去欣赏。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这句暗含作者对稀缺知音的憾意,他因此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与之共同欣赏月*。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这句描述了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在中庭漫步赏月,流露出十分舒适的心境。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考虑到作者当时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贬谪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赏月、自我排遣的欣喜之情。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中月*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以及面对逆境的乐观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