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理念──重新定位教学的起点。
通常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老师们常常从测量和计算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可以用分数表示,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太多新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然而,在本次说课中,有两位老师的设计颇具创新,他们将学生放置于新旧知识的交汇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皮芳喜老师:通过出示一个苹果,询问学生如何表示,接着再出示八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随后,通过展示托盘,将八个苹果视为一个整体,从而引出了“1”的含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初步理解了单位“1”的概念,也展现了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分数产生的必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杨丹老师:从“单位”这一关键词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数量的苹果,直观地认识到只要包括若干个“单位”,就可以用相应的数量来表示。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让他们意识到不足一个单位的部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结合其他图形,让学生涂*表示分数,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单位”概念的理解,并便于揭示分数的共同属*。
二、新技术──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
在基于电子白板和网络环境的教学中,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次说课中,许多教师都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和网络资源,积极改进了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例如,卢傲老师设计了一系列涂*、遮屏等功能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电子白板进行观察和推理,从而体验思维的力量,享受创造的乐趣。尤其是在最后一道开放题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在电脑上利用画图软件进行*作,体现了个*化学习,加强了数学与图形的结合。
另外,温世明老师在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历史,提出对分数形式的质疑,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通过后续的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初步感知到了分数的意义。
三、新方法──在实践中建构数学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老师们积极拓展学习资源,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实践中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比如,皮芳喜老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不同方式表示1/4,引导他们自主探究,从而修正和完善了分数的意义。这种过程使学生经历了概念螺旋上升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欧阳文杰老师设计了一道趣味题,要求学生配图表示1/3,并引导他们思考不同作品之间的共同点,从而促进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分数的意义》虽然是老内容,但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指引下,我们仍然可以在教学中探索创新,努力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百分数》听课反思2
xx月23日,“有效复习”活动在榆次安宁小学举行。上午,我参加了六年级的一节《百分数》复习课,其中一个学生整理的知识关系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课前经过老师的安排,对知识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整理,他们的知识树状图展现了对本章知识的系统理解。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安排了五分钟的小组交流时间。当我询问身边的同学们他们制作这个树状图用了多长时间时,得到的*让我感到担忧——从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考虑到学生们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整理知识,而老师却只给予了短暂的交流时间,这种处理似乎有些仓促。我们需要反思这样的做法,思考学生通过这样的整理是否真正理清了知识,以及可能存在的缺失和改进之处。
其次,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整理树状图时可能存在的漏洞。观察后发现,所有学生的树状图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他们只总结了知识之间的显*部分,而忽视了隐*的知识。换句话说,他们将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搬到了纸上,而忽略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小学生通常只了解知识的表面,而不太能够涉及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指出学生们存在的共*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在树状图的基础上探索不同内容之间的横向关系,从而促进更深入的学习。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已有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单位“1”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解释和运用分数。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数的概念相对抽象,因此如何让他们理解单位“1”的含义成为重点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首先,在教学初期,我着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逐步扩展他们对单位“1”的理解,并深化他们对分数概念的认识。通过从古代测量物体长度的问题出发,到将一个物体平均分割的实例,学生逐步归纳出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的概念。例如,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分数,并解释其含义,从而引导他们理解分数与整体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其次,课堂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情境,还强调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应用来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比如,将全班人数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并让学生通过实际*作和讨论来解释分数的意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还为他们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第三,本节课探索了数学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例如,如何平衡数学概念的定义和其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如何设计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结构。课堂并没有过多强调概念的定义,而是通过情境化的学习和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分数概念。
最后,尽管本节课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学内容安排不够紧凑和课堂气氛调动不够理想,但这些问题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改进的机会。我期待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建设*意见,帮助我更快成长,并共同探索数学概念教学的新途径。
这篇文章的主要重点是描述《分数的意义》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突出了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实际意义,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