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南北朝乐府民歌》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注释】
田蚕:耕田和养蚕缫丝。
思妇犹苦身:思,句首语气词。苦身,身体劳累。犹,依然,还要。全句的意思是说,别的妇女可以休息,她却不能,她还要继续辛辛苦苦地干活。
当暑理絺服:理,料理,归拢。絺(chī),细葛布,即用葛(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布)织的布。全句的意思是说,虽然是正当暑天,她仍要料理丈夫的葛布衣服,(给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去)。
行人:作客在外的人,这里指她的丈夫。
【翻译】
盛夏时节,田里的农活结束了,养蚕缫丝的事也告一段落了,别的妇女开始休息了,而她还要继续继续辛辛苦苦地干活。骄陽酷暑里,她正在整理葛布衣服,准备给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去。
【赏析】
《子夜四时歌》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民歌。它和后世民歌里的《四季相思》很类似。在《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子夜四时歌》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这里所选的是“夏歌”中的第七首。
这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委婉地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辛苦与幽怨。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这位农家妇女辛辛苦苦地下田耕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收获多少姑且不说,单是丈夫在外,她一个人在家里支撑门户,原本就很辛苦,可是“田蚕”忙过之后,依然不能像别的妇女那样得以短暂的修整和喘一息。“犹苦身”,即仍然要继续劳作,也就是说她没有时间和条件休息。她的丈夫为什么外出?出门干什么去了?是出征疆场了,还是不得已出去谋生了呢?诗中虽未点明,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不能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从“思妇”归拢整理的家织粗布衣服我们不难想象,她虽然种地养蚕,但是她仍然穿不起绫罗绸缎之类的好衣服,最多也只能穿那些“絺服”——细密一点的葛布衣服,这说明她的收获除了苛捐杂税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她只能自己穿那些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出门在外的丈夫。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哪!
这首民歌语言凝练优美,生动流畅,自然率真,委婉含蓄,恰切地表达思想感情,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暑理絺服”是一个情景场面描写,也是一个极具**彩的细节描写,你看:骄陽当头,酷暑难耐,一位农家妇女,在院子里,细心地拍打晾晒着一件件准备给丈夫寄去的细密的家织葛布缝制的衣服,浸着汗津俊俏的脸庞,有欣慰,有期待,也有幽怨。此时,虽然没有像别的妇女那样躲在凉爽的屋檐下乘凉,但是她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她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牵挂与思念,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中妇女的伟大之所在。
《子夜四时歌·夏歌》全诗及赏析2
【诗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出处】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鉴赏】镜湖方圆三百里,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这里采莲。若是在若耶溪,来看西施的人就要把整个若耶溪挤得水泄不通了。诗人用婉曲手法从侧面渲染出西施的美貌绝伦。全诗虽只字未提西施的“艳*”,但这种婉转表意的写法,言尽而意无穷,其艺术含量是深广的。
注:菡萏(hàndàn),指荷花。
【全诗】
子夜四时歌·夏歌
[唐]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此诗是李白《子夜吴歌》中的夏歌。据记载《子夜吴歌》是江南流行的民歌,相传东晋时,吴地一女子名子夜,创作春夏秋冬四季歌,名《子夜四时歌》,歌的曲调哀怨而伤感,仅四句歌辞。李白沿用旧题,衍为六句,此诗抒写他对夏天镜湖荷花的喜爱和对越女美丽的赞叹。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诗人开篇即描绘镜湖的广淼和荷花的美丽。烟波浩渺的三百里镜湖,又称鉴湖、长湖、庆湖,位于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山北麓。唐代杜佑《通典》卷二记载:“汉顺帝永和五年,马臻为会稽太守,始立镜湖,筑塘周围三百十里,灌田九千余顷”。其实早在吴越春秋时,镜湖就很闻名,越王勾践命人已在镜湖遍种荷花,每当初夏五月,千顷湖面,菡萏初开,芙蓉出水,风过荷举,清香弥漫,越女采莲,嬉逐相娱,热闹异常。“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正描写出了初夏五月美女西施临湖采莲,人们争相一睹她美貌的欢乐场面。
诗未写西施之美,但从“人看隘若耶”的背衬中,可以想象其美,但见湖面上莲舟穿梭,菱歌飘悠,人们挤满湖边岸上,争看西施,若耶溪被堵塞得狭隘难通了。若耶溪在会稽东南二十五里,北流与镜湖合一,相传是西施采莲、勾践铸剑之处。李白游越,多次流连于此,有《越女词》二首:“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赞美镜湖风光和越女美丽。
而此诗直点西施临湖采莲,更增添了镜湖的风光之妙。西施在荷花映衬下,真是“灼若芙蓉出绿波”般美丽。但很遗憾,那娇美可爱的西施等不到明月东升,就满载着落日馀辉收舟归去。“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颇逗人情思,让人联想不已:那棹歌声渐渐远逝,湖上弥漫着袭人的清荷幽香……。否则,银辉泻湖的月夜里西施又该是怎样的楚楚迷人呢!全诗风格清新可爱,气息活泼含蓄,深有南朝乐府民歌的情韵,耐人寻味。
《子夜吴歌·夏歌》翻译赏析3
《子夜吴歌·夏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前言】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注释】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翻译】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鉴赏】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那”,人人争餐秀*,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着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子夜吴歌・夏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4
<子夜吴歌·夏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白。其诗词全文如下: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鉴赏]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那”,人人争餐秀*,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着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翻译赏析5
《子夜吴歌·夏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前言】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注释】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翻译】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鉴赏】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那”,人人争餐秀*,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着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古诗词赏析《子夜吴歌·夏歌》6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
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
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1.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2.李白《子夜吴歌·夏歌》翻译赏析
3.李白子夜吴歌夏歌赏析
4.古诗子夜吴歌冬歌拼音版
5.《子夜吴歌秋歌》古诗鉴赏
6.《子夜吴歌》古诗词鉴赏
7.古诗《子夜吴歌春歌》赏析
8.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