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根据学生的特长与能力,并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需求,设置了不同的管理岗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任务。通过这种方式,班级里的每个人都有事做,每个人都能为班级、为同学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每个人都享有管理和被管理的权利与责任;每个人也能体验到服务和被服务的乐趣。通过这些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意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二、目标要求:
1、班级中的每件事都有专人负责,且事事有人做;
2、班级中的每件事都有管理人,且事事有人管理;
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事事时时有人检查”的全方位管理体系。
三、具体措施:
1、共同协商制定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是大家共同制定的,这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由学生自己订立班规,会让他们更认同这些规则,有助于班规的执行。
2、科学设岗,自主选岗
班级岗位可分为服务*岗位和管理*岗位,教师依据学生特点设置相关岗位。岗位人员的选定遵循学生自报与班主任指定相结合的原则。在活动初期,应考虑学生的工作积极*,可以设置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
3、示范、指导、检查与监督
班级管理工作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帮扶,二是扶持,三是放手。班主任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工作、如何进行管理,并且在必要时进行示范(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其次,要定期进行工作情况的检查和督促,建立管理者的班级威信。
4、综合评价与定期轮岗
四、具体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在一周内完成宣传工作。
2、岗位落实阶段:在10月8日前将“岗位分工表”中的岗位安排到位。
3、实施阶段:正式启动各项管理工作。
4、检查评比阶段:学期末结合日常检查进行评比。
评价办法参考:
使用班级量化积分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具体项目包括:两*、课前准备、课堂纪律、整队、路队、红领巾佩戴、卫生打扫、待人接物、课桌摆放与卫生、课间活动、作业等。每天由专人负责记录与考察,并进行公示。每周统计一次,达到总分95分以上的学生,可以在“群星闪烁”板块上加一颗星星。
小学班级特*活动方案2
一、指导思想
本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依托特*班级创建活动,聚焦学生个*特长的培养,推动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与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塑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形成以人为本、尊重个*、推动学校特*化发展的氛围,为打造品牌学校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精心策划和引导班级特*创建活动,确保每个班级都能积极参与,体现个*特*。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其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管理效能。
三、创建内容
班级特*创建可围绕不同主题展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1. 行为规范特*班:如仪容仪表、环境卫生、班级活动等方面的特*班级。
2. 学习与才艺特*班:如成绩突出班、阅读写作班、琴棋书画班、体育特长班等。
3. 班级文化特*班:如温馨教室、书香班级、以“爱”“恒”“博”为主题的班级等。
四、创建标准
1. 确定特*主题并依此开展活动,保证活动有记录、有台账,并取得一定成效。
2. 班级内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氛围良好,能有效推动学生成长。
3. 班级特*体现突出,能代表学校参与各类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4. 每学期至少一次邀请学校领导参观班级特*汇报会,或在合适时机对外展示班级成果。
验收办法:
(1) 自评:各班级需撰写自评报告,详细叙述创建过程、目标达成情况及相关资料。
(2) 校评:学校根据日常巡视、汇报展示情况进行评定,选出候选班级。
(3) 学生访谈:通过座谈了解班级特*活动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
五、成果汇报展示
1. 宣传展示:各班级需在学校指导下制作展板、宣传画等形式,进行特*展览。
2. 成果汇报:学校将组织特*班级创建成果报告会,邀请各班级讲述创建过程及活动亮点。
3. 颁奖表彰:学校对获得“示范班级”称号的班级进行表彰,颁发证书。获奖班级将进入定期复评机制,考核合格者保留荣誉称号,考核不合格者将取消称号。
六、考核方法
根据各班级特*活动的档案记录、成果汇报展示情况,考评小组将对班级进行评估。学期末,特*班级工作评价为“良好”以上等级者,将作为优秀班级和优秀教师评选的参考依据。
中学特*班级创建的方案3
——在竞争与合作*同进步
一、创建主题:竞争与合作,建设美好班集体
许多教育家指出,在21世纪,竞争能力、合作意识是人的重要素质。
竞争能够激发人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使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掘和施展。在班级中保持竞争,能使个体自立、自强,整个群体也拥有活力和创造力。我们的班集体,有了对优异成绩和良好表现的力争,有了对勤奋努力的褒奖,有了对懒散后进的鞭策,同学们的热情、勇气、聪明、才智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同时,独木不成林,众口能铄金,每个人又都需要他人的帮助,都离不开集体的力量。班级成员有共同的认识、目标,如能积极交流、相互信任、取长补短,实现生生互助学习,既能减轻老师们的负担,又能实现班级成员成绩的共同提高。
由此可见,既有积极的竞争,又有真诚的合作,个人的才能才会得到充分发挥,集体才能充满活力、不断进步。
二、创建背景:
初一(3)班学生刚进校的时候都兴致勃勃,学劲十足,渴望超越别人。但是两三次单元测试以后,许多同学因为成绩落后就开始信心不足,没有奋斗动力。竞争目标的合理设定非常重要。目标设置太低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太高不利于目标的实现,还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因此,将班级里习惯、成绩相近的学生组成竞争小组,利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潜力,但不给后进生过大的压力,增强后进生的奋斗动力,这样的措施必要而且实用。
竞争小组设立以后,又容易出现如此情况。部分学生追求竞争、渴望成功的情感过度膨胀,容易走向极端,致使合作观念淡薄。尤其是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只追求个人成就,不愿帮助他人,更不懂与人合作。此时设立合作小组,指导小组成员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创建目标:
将班级里习惯、成绩相近的学生组成竞争小组,利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潜力,表扬先进、奖励进步,但也不给后进生过大的压力,增强后进生的奋斗动力,从而形成全班*的良*竞争氛围。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合作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班级学习成绩,创建美好班级体。
四、创建措施:
1、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和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以下9个竞争小组。
初一(3)班竞争小组名单
每一次阶段*考试结束后,4名组员进行主科总分的比较,组内排名第一的组员加3分,排名第二的`加2分,排名第三的加1分。超越前组组员的最低分可多加2分。(此措施是与班级的德育量化考核工作同步进行的,给予德育量化考核加分是对学生的另一种激励。期中考、期末考等大型考试时除加分外还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每一次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结束后,根据日常表现和学习成绩及时调整竞争小组,根据每一阶段每个学生的变化重设竞争对象,让有所进步的学生有更高的目标,让有所退步的学生及时反省,增强学习动力。
2、初一上册期末考试结束后,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和学习成绩将班级学生分成以下8个合作小组。
初一(3)班合作小组名单
组别组员
七(上)期末考试平均分
为方便合作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又不影响班级管理,给合作小组成员争创更多的合作机会,还将4—5人的合作小组成员的座位安排在一块。座位表如下,底*相同的为同组成员,其中红*字体的为小组组长。
座位表
合作小组组长每天监督组内成员的行规,检查其书面作业和背诵等,协助任课老师为组内成员解决难题。小组内成员生生互助学习,既能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惑(许多学生不敢问老师问题,但向同学提问时心态是比较放松的),还减轻各任课老师的工作压力。
每一次阶段*考试结束后,根据班规对竞争组中优秀成员也给予德育量化考核加分。平均分进步第一的小组各组员加5分,进步第二的加4分,进步第三的加3分,进步第四的加2分,进步第五的加1分。合作组整体水平提高后就对所有组员共同奖励,有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最终实现班级成员成绩的共同提高。
创建班级:初二(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