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派会计统计工作个人先进事迹
自2009年底,我从xx村下属企业会计转任为xx镇xx村委派会计。由于企业账务与村委会账务的差异,刚上任便面临两村合并的挑战。原本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大村,合并后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居民人数都大幅增加,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我迎难而上,以奋发进取的精神,认真负责,求真务实,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统计工作。
我热爱岗位,敬业奉献,自觉遵守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坚持脚踏实地、勤勉负责的工作作风,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取得非凡的成绩。以下是我主要进行的统计工作:
一、抓好村下属企业统计工作 经过两村合并,纳入镇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企业从原来的xx家增加到xx多家。对于各企业统计数据的收集,我以仔细耐心、不厌其烦的态度进行。每到月底,我开始忙碌于各企业产值、能源、用水等数据的收集;月初则负责企业当月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表等信息的收集,并及时录入电脑程序上报给镇统计办。
xx村有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如上海x(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标牌有限公司、上海xx机械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规模庞大,其报表数据需要经过反复统计和审核,从而导致数据的上报时间延迟。针对像xx机械这样规模庞大的公司,其财务人员仅有2人,因此报表的制作相当繁琐。我积极与他们总经理沟通,协助其解决财务忙碌的难题,确保数据及时上报。
我深知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专业的技能,保障了数据的准确*和及时*。在完成了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挑战。
统计系统个人先进事迹2
二十七载风雨路魂牵梦萦统计情
——***同志先进事迹
***同志生于**年*月。*年*月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供职于教育系统和乡**,1986年9月调入县统计局,从此,他与统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搞过办公室文秘工作,也担任过劳动*统计、工业统计、农业统计等专业统计。
*年*月,***同志任副局长,*年*月,任党支部书记兼副局长。
在平凡的统计岗位上,***同志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刻苦钻研,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本领,养成了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当地的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老黄牛”、“万金油”、“老统计”、“活字典”。27年来,他敬业爱岗、务实求真、无私奉献,为全县的统计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县委、县*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曾4次荣获国家级人口普查等先进个人表彰奖励,3次荣获省级工业普查等先进个人称号,4次荣获市级农业统计等年报工作先进个人奖励,6次被县上评为“优秀*员”。
勤奋好学,不甘落后是他一贯的本*。刚调入统计局工作时,***同志感到很迷茫,他心里在问,自己是中师毕业,学的是如何教书,如何育人,统计工作对他来说是一张白纸,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才能干好这项工作呢?可倔强的他
转而又想,白纸一张也不是什么坏事情,新的工作就是新的起点,大不了从头学一遍统计知识!就这样,为了尽快熟悉统计工作,他拿起了《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书本,抱定“要比别人多流三分汗水、多付五分勇气、七分毅力、十二分艰辛”的决心,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年*月取得了经济管理大专专业证书、*年*月取得了助理统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随着时代的进步,用计算机录入、审核、汇总报表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过录、算盘、计算器汇总方式,这给年过四十的他带来了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同志自费参加了计算机培训,从指法练习、五笔输入法、文本排版、电子表格公式计算到简单的数据库使用,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后来,他对电子表格中的函数使用成了全局首屈一指的专家,连年轻人都向他请教公式函数的使用。按理说该是老同志向年轻人学习计算机知识了,可他硬是做到了让年轻人向他请教。经过二十七年的摸爬滚打,他从一个没听说过统计、概率的“门外汉”到熟悉统计工作的“行家里手”,他付出的是艰辛,收获的是喜悦。
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是他干事的原则。作为一名统计工作者,他深知“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生产不合格的统计产品就是亵渎”,因此他对统计数据质量一向是严格要求,从不马虎。他对每一笔数据刨根问底、缜密*作、反复验证、
追本溯源,直至数出有据、报表平衡、逻辑正确,他才肯打上他“神圣”的记号——“○”!作为一名城镇住户记账户,他的认真连辅调员都服了。有一次在交账本时他和辅调员发生了争吵,原因是这样的,他的每一月的账本不够记,都在原账本后粘有附页,每一天蔬菜、生活用品都是一样东西记一笔,辅调员让他按根菜、茎菜、叶菜、花菜、果菜稍加归类后记在一起,这样可以少编些编码,减轻辅调员的工作量,可他硬是不同意,他问辅调员,归类后菜的数量可以加在一起,那单价怎么办,最后辅调员只好按他的记法一样一样地编码。
爱岗敬业,忘我工作是他奉献的宗旨。他常说:“统计工作虽然乏味清苦,但也是党和*必不可少的工作,非常重要,非常有学问,专业*很强,要干还得认认真真地干。干这行,爱这行,扑下身子,下决心,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在多年的工作中,不分份内份外,不分白天黑夜,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年以前他家在农村,自己单身吃住在单位,“双休日”、“节假日”对他来说没有休息的规矩。只要工作需要,他都以工作任务为重,没日没夜地干,别人让他休息时,他总笑着说:“我吃住在单位,不用跑路,累不着的,闲呆着也是呆着,还挺无聊地,不如干点活时间还过得快”。*年,他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走路都很困难,有时生活都难以自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顽
强拼搏,爬在床上一手端*碗,一手做报表。时任**市统计局副局长的***来**检查工作时,看到这样的情景,眼眶里不由自主地噙满了泪水,情不自禁地说:“这是一种精神,可贵的人生。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典范。这是一把炽热的火种,我要把他撒播在全市的统计战线上。”。*年*月,他的爱人不幸患上了**癌,手术后需要他精心呵护和照料,家人、亲朋好友都劝他“请长假在家照顾爱人,50多岁的人不管在*上还是别的方面都没有什么奔头了,家人是最重要的”。但他深知,工作的无可替代*决定了只有自己去干,而工作的神圣责任*又驱使自己必干,所以,他就压根儿也没有打算向单位领导请假。他说:“我知道孰轻孰重,我是一个农业大县的农业统计,10月、11月又是一年农业年报的关键时节,现在让我给领导撂挑子,我做不出这样的事”。就这样,**年9月至**年元月,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他“唱”着两台很苦的戏:爱人术后要化疗、农业年报等着他。那时的他每3周要去兰州给爱人做化疗、回来后就“5加2、白加黑”的忘我工作,并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农业年报工作,做到了家事、公事两不误,这种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得全体职工无不敬佩、单位领导赞叹不已。
勇挑重担,一马当先是他为人的秉*。在统计局,繁重的任务,艰巨的工作,只要工作需要,他没有不去干的。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他都独当一面、
亲历亲为,从人员培训、方案制定到技术把关、质量审核、过录汇总、验收上报都是他一手*作。正是在他这种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工作态度的带动下,经过广大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会宁被评为全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先进县。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按理至少要四、五个人去搞。但当时统计局人手少、工作紧张,他就自告奋勇将工业普查任务承接过来一个人干,他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被省工业普查领导小组评为省级先进个人。1997年第一次农业普查,当时他虽然主搞工业,但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农普,并且在农普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全县的农业普查获得了省上的先进集体称号,他也被评为国家级先进个人。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他既是农普办主任,更是业务骨干,他既要负责全县普查工作各个方面的协调,还要负责解决普查中遇到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可以说,自他进了统计局的门,各次普查中他都是主力*和急先锋。一年一度的《统计年鉴》,他主动担责,任编辑,搞主审,从收集资料、充实内容到版式改进,出版发行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汗水。经他多年来编辑主审的《统计年鉴》,为全县统计数据积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七载风雨路,魂牵梦萦统计情。在**县统计工作岗位上,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坚实的步伐、丰硕的成果。面对各种成绩和荣誉,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沾沾自喜,而是
一如既往地在他的数据天地中默默地奉献着、耕耘着,坚定而执着地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统计事业的参天大厦而增砖添瓦。
扶贫工作个人先进事迹3
在扶贫帮困的道路上,阙柳松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认识到,通过让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可以带动大批人走向勤劳致富之路。因此,他不遗余力地推动送科技下乡扶贫活动,在乡镇每年免费举办3至4期残疾人科技培训班,涵盖香菇、名茶、干水果、蔬菜种植管理,畜禽养殖技术,电器维修,缝纫,理发,工艺品加工等多个领域。这些培训让广大残疾人学有所长,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也推动了我县残疾人种养业的长足发展。
为了扩大影响,带动更多残疾人脱贫致富,他相继建立了6个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各乡镇涌现出各行各业的致富典型。比如,在西屏镇西坌村,残疾人杨裕宗开发了养殖基地,每年出栏商品猪500多头,养鱼60亩,还发展了山地水果种植,生态种养,年收入可达3万元,带动了6名贫困残疾人脱贫。在三都乡酉田村,残疾人叶木生从县残联获得2000元资金开始,发展了水果基地。阙柳松理事长亲自为他送资金、化肥、苗种。几年来,小额信贷资金累计达68.7万元,并开展了“一帮一”、“众帮一”等结对扶助活动,共帮助了3223名贫困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贷款回收率高达98%。2001年9月8日,原省长柴松岳、副省长章猛到松阳调研时,对松阳县残疾人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高度重视,政策到位,工作扎实,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看到残疾人脱贫致富,阙柳松感到欣慰。他相信“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为了让松阳的残疾人能够脱贫致富,阙柳松同志付出了大量心血,赢得了残疾人的信任和支持。发展之路困难重重,但阙柳松同志的干劲依然旺盛,步伐依然坚定。他信奉:只要我们怀有博爱之心、真诚之情,相信松阳残疾人实现小康目标指日可待,无论遇到何等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