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清 双调·蟾宫曲·别友
依偎在篷窗前,黯然无言,唏嘘不已。七种生活必需品,竟成空谷无声,如何维系家园?柴如灵芝珍贵,油似甘露甜美,米犹如丹砂灿烂。方才梦中惊觉空空如也,盐瓶却又诉说着匮乏之感。茶少得可怜,醋也不多。生活七难,犹如险途崎岖,让我何以轻松得起,折柳攀花?
【译文及注释】 1、篷窗:以篾席遮掩的窗户。唏嘘不已:深感叹息之情。 2、七件儿:即七项生活必需品,指日常生活中的油、盐、柴、米、酱、醋、茶。武汉臣《玉壶春》提到:“早晨起来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 3、“柴似灵芝”三句:形容生活资料之昂贵。灵芝为仙草,古人认为食用可延年益寿。甘露为甜美的露水,被视为天下太平的象征。丹砂即朱砂,古人认为服食可延年益寿。 4、梦撤:原指散失,此处与下句“消乏”意思相近。《雍熙乐府》无名氏《斗鹌鹑》中提到:“待去呵,青蚨又梦撤;不去呵,寸心又牵挂。”青蚨即指钱。 5、消乏:消耗殆尽,表达物品匮乏之境况。 6、折柳攀花:形容陷入琐事,又可指攀附权贵。在卢前《元曲别裁集》中有“折桂攀花”一词,意指追求科举功名。这也是一种古代文人不良习惯,被描绘为眼花宿柳,追求虚名的境地。
【赏析】 此曲通过贴近现实的比喻,以浅显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生活物资昂贵和自身生计拮据的现实。通过生动而深刻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生活的艰辛,以及对未来的无奈和迷茫。
双调·蟾宫曲·丽华2
卢挚 双调·蟾宫曲·丽华
南朝六代沧桑叹,倾危之势如梦烟。临春结绮今成灰,残阳台城水围山。金陵胭脂井草萋,玉树花飞*空。燕舞莺啼堂前景,王谢豪门待春归。
【译文及注释】 [一]丽华:张丽华,是陈朝后主的宠妃。她曾居住在临春宫,而后主则在结绮宫,二者共构宫名。 [二]南朝六代:指吴、晋、宋、齐、梁、陈六朝。它们的都城历史上都曾位于健康(今江苏南京)。 [三]“结绮”二句:结绮、临春为陈后主和张丽华居住的宫殿。 [四]台城:六朝君主所居之地,位于今南京市鸡鸣山北。 [五]水围山:这里巧妙运用刘禹锡《石头城》的意境,表达山水环绕的景致。 [六]胭脂井:又名辱井,即景阳井,陈后主和丽华曾在井中躲避隋*,后因而得名胭脂井。金陵是南京市的别称。 [七]“*”句:引用陈后主的《*花》一诗,表达了亡国之音。 [八]“燕舞”二句:巧妙运用刘禹锡《乌衣巷》的意象,将王、谢二家豪门融入燕舞莺啼的景象,表达了时光流转的感慨。
《双调蟾宫曲·怀古》阅读*及全词赏析3
【双调】蟾宫曲·怀古
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魏水秋风。
【注释】
①一个农夫:指诸葛亮。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
②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
③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④栖身东海:《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处士,隐海滨。”
⑤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卧龙:指诸葛亮。
⑥六韩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非熊,指吕尚。
⑦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
1.首句中的“农夫”指,称其为“农夫”,是因为。
2.第二、三两大句高度概括地写出了。
3.末句“蜀道寒云,魏水秋风”采用的是的表现手法,其句意。
4.这首元曲虽然用典,但用的都是人尽皆知的典故,用语通俗,具有元曲的特点。
参考*
1.诸葛亮,姜太公
2.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回顾、凭吊和评价。
3.借景抒情,千古功勋无非过眼烟云,于事无补
4.雅俗共赏。
二
前人在评论这首散曲时,有人认为,本曲流露出一定的消极无为的情绪,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
同意。本曲通过对古代英雄诸葛亮、姜太公业绩的追忆与缅怀,所要表达的是:千古功勋,到头来也不过是过眼烟云。正如曲中结句所写的那样“霸业成空”,最终化作“魏水秋风”。
赏析
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则是说明诸葛亮和吕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表现他们两个作为英雄所做出的功绩。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魏水秋风。”这句由追寻历史转为了对历史的感慨,说诸葛亮、吕尚所建的“霸业”终究是一场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