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句“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嫦娥想必也悔恨吃了不死*,因为独处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和青天,心情的凄凉孤寂会是很难受的。

嫦娥译文及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诗文解释: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词语解释】

“云母”,一种矿物质,*泽鲜艳透明,有珍珠光泽,古人常把它切割成薄片,用来做屏风或其他高档物品的装饰。“长河”,指天上的银河。

赏析: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也很成熟。全诗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完全不用概念化的语言,而是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启发人们去思考。

前人于此诗有自伤不遇、怀人、悼亡、讽女冠等诸说。刘、余《集解》云:“悼亡说最不可通。……而自伤、怀人与女冠三说,虽似不相涉,实可相通。……推想嫦娥心理,实已暗透作者自身处境与心境。嫦娥窃*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此与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而又不耐孤孑,与诗人之蔑弃庸俗,向往高洁而陷于身心孤寂之境均极相似,连类而及,原颇自然。故嫦娥、女冠、诗人,实三位而一体,境类而心通。”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这两句是写主人公独处居室,彻夜不眠的情景。烛光越来越暗,饰有云母的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影。夜是这样的深沉、幽静与昏暗,主人公被寂寞与凄清包围着,越发的惆怅难眠。窗外,银河渐渐地由中天移到天边。清晨的星星也逐渐隐没,变得越来越少。面对残烛冷屏、青天孤月,落寞的主人公又度过了一个黯淡的不眠之夜。

诗人没有着意刻画萦怀在心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他只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点染出室内的凄清寂寥,以及室中人的寂寞难耐。这是李商隐常用的诗歌表现方法。一个“渐”字,暗示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的,彻夜难眠之情不言而喻。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寥的长夜,与主人公相伴的是天上的那轮冷月。看见明月,自然想到孤居广寒宫的月中仙子嫦娥:嫦娥啊,嫦娥,你年年夜夜独守月宫,面对碧海一样的青天,应该深深地懊悔了吧,那不死*换来的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凄冷寂寞啊!“夜夜心”,指夜夜独对青天所引起的寂寞凄冷的心情。

“应悔”是揣测之词,这种揣测源于同命相怜、惺惺相惜。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嫦娥窃*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净,但夜夜随月历青天而入碧海。这与女冠的慕仙学道追求*而不得不忍受清冷孤寂有相似之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些微妙复杂的心理,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相传可能当年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才赏赐不死之*,而过够了凡间劳苦生活的嫦娥先偷吃,结果她成仙了。但如今为何后悔偷吃了灵*,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灵*虽然使生命获得了永恒,但也注定是一种永恒的孤独。人活着应该是快乐的,如果不快乐,即使活上几千几万年又能怎么样呢?很显然嫦娥是不快乐的。那种天上人间,无法相见,只能夜夜相思的夫妻离别生活怎能快乐?

绝句难写,但对李商隐这样的大家来说还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区区二*个字通过对一个千古遗憾的神话典故的运用,就勾勒出一种高远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沟通了不同类型的人物某种近似的心理,从而使诗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又人认为此诗是李商隐对封建统治者崇奉神仙,信任方士以求长生不死之*一类人的愚妄行经大胆的否定和嘲讽。虽又点道理,但似乎又太牵强,李商隐自己毕竟也学过道。

设想嫦娥会因为天上的孤寂而后悔偷吃灵*,不是自苦如此,哪来此等奇思妙想?明代陆时雍评价说李商隐的诗“多以意胜”,说的就是他总能翻出妙想,既含蓄宛转,又韵味深长。人们对诗旨猜测纷纷,正说明这一典故经过反用之后,那种高远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沟通了不同类型人物的某种近似心理,从而使得诗歌有了空前的张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

《嫦娥》诗子数不多,却极尽特*。撇开那种朦胧多义的思想内涵不论,又有一个人生大问题摆在了面前: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我们追求的东西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嫦娥当年豪气风发,抛夫背义,偷吃灵*,得登仙府后也并不快乐,诗人自己呢?人生何处归宿。

有人把李商隐的诗意和苏轼的词意合起来。作一副对联,对她的奔月进行概括:“灵*应未偷,看碧海青天,夜夜此心何所寄;明月几时有,怕琼楼玉宇,依依高处不胜寒。”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估计也是为了警醒后人感情的事不要太冲动,一失足成千古狠啊。

李商隐《嫦娥》译文及赏析2

导语: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创作,骈文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晚唐时期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嫦娥

朝代:唐代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深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诗中表述嫦娥在月宫的孤独处境,夜晚,只有烛光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描绘银河逐渐西落,晨星也将隐没,表示孤单的夜晚即将过去。

4.碧海:指广阔的碧海。《十洲记》中描述碧海为广阔无边,与青天一样蔚蓝。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寂寞而孤独的女子的心情。通过描绘室内外的环境以及嫦娥的寂寞不眠,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忧伤。诗中通过嫦娥的形象,暗示了主人公的心境和处境,表现了诗人对孤独与内心挣扎的深刻感悟。

诗中对主人公环境和心情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领略到主人公的寂寞和孤独。通过对嫦娥的描写,诗人反衬出主人公自身的孤独之苦,从而深刻表达了人对孤独的忧伤和内心的挣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音韵美和情感共鸣,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孤独的独特感悟。

通过对诗的赏析,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孤独和内心挣扎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沉郁感悟。这首诗在描绘宁静孤寂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李商隐《嫦娥》翻译及赏析3

译文:

透过镶嵌着云母的屏风,摇曳的烛光渐渐黯淡。浩瀚的银河也悄然隐没,晨星沉溺于拂晓的曙光之中。或许月宫的嫦娥正为偷取后羿的长生不老*而后悔,如今她只能在青天碧海的陪伴下,夜复一夜地承受着孤独的折磨。

鉴赏:

这首诗歌詠了嫦娥,但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描绘了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直接歌詠了主人公的孤寂处境,也有人认为是借嫦娥抒发某种寄托,还有人认为歌詠了女子求仙学道,或者应该视为一首无题诗。我们不妨将其解读为一首咏叹幽居寂静、终夜不眠的女子之作。如此解读,可谓贴切细腻。语言蕴藉含蓄,情调哀伤凄凉。

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的居所和彻夜无眠的情状。室内,烛光渐微,云母屏风笼罩着深深的暗影,更显居室的空寂凄清,反映了主人公独坐长夜的黯然心境。室外,银河渐渐西落,牛郎织女相隔天河,本可为独处的失眠人带来些许遐想,却也即将消失。点缀在空旷天际的稀疏晨星,仿佛默然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彻夜不眠的人,此时就连这最后的伴侣也将隐去。“沉”字生动刻画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之态,主人公的心似乎也正在逐渐沉沦。“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至拂晓前夕,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主人公在孤独中面对残烛冷屏、孤月青天,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虽未直接描写主人公心理,但通过环境氛围的烘托,却将主人公的孤寂凄凉和难以忍受寂寞的情緒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寂寥的长夜,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轮明月。而见到明月,自然会联想到神话传说的月宫仙子——嫦娥。传说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了西王母赐予后羿的不死*,飞奔至月宫,成为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独的主人公眼中,独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岂不与自己相似?于是,心中不禁涌出这样的念头: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以致年复一年,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难以排遣其寂寥清冷之情。“应悔”是推测之语,这种推测恰恰表现了一种感同身受、同心相映的情感。前两句的描写渲染,使此“应”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切体恤,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心灵的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终夜不眠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尚未明确交待。诗人曾将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又将“窃*”喻为女子求仙学道。因此,认为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其凄清寂寞之情,并非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蔚然成风,她们入道后方体会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然而,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悔偷灵*”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从而具有了更丰富深刻的意蕴。黑暗污浊的现实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境界,但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加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相伴而生,由此产生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煎熬的微妙复杂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妙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一种带有浓郁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歌的典型意义也正在于此。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子、清高而孤寂的诗人,尽管身份地位悬殊,但他们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心有灵犀。诗人把握住了这一关键,塑造了一个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手法,正是李商隐的拿手好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