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的改写对学生并不陌生,不过当时没有交代给学生具体的概念,称为单位换算,例如1米=10分米,那些都是整数之间的换算,学了小数之后,就要学习名数的改写。
这个窗口不仅有单名数的改写,还有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转化,由于这节课本身难度较大,所以第一课时只讲了单名数的改写。
例如:0.5吨=()千克,是将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这时要知道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要将0.5×1000=500,即将小数点向后移动三位。学生在做一道两道的时候还能掌握,但做的题一多,就混淆了,不知道是该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学生知道低级单位与高级单位的名称,但没有说大小来得直接,这时没有办法,我忽然想起在《渴望》中有一名男主角叫“宋大成”,于是,我就对学生说,我们看这道名数改写题,0.5吨=()千克,是将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前面的单位大还是后面的单位大,学生都说前面的单位大。我就说,有一位著名的演员演了一位叫宋大成的人物,以后你们只要看到前面的单位大,就想宋大成就行了,也就是遇见“大”的就“乘”,学生的兴趣顿时调动起来了,以后碰见这样的题目,我就问,该怎么办?学生就说“宋大乘”。
数学的学习枯燥无味,不是竖式计算,就是简便运算,我们要不时的在其中加几味调料,学生就会学的津津有味。教师要不断的做学生的引导着。
《百分数》听课反思2
xx月23日,“有效复习”活动在榆次安宁小学举行。上午,我参加了六年级的一节《百分数》复习课,其中一个学生整理的知识关系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课前经过老师的安排,对知识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整理,他们的知识树状图展现了对本章知识的系统理解。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安排了五分钟的小组交流时间。当我询问身边的同学们他们制作这个树状图用了多长时间时,得到的*让我感到担忧——从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考虑到学生们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整理知识,而老师却只给予了短暂的交流时间,这种处理似乎有些仓促。我们需要反思这样的做法,思考学生通过这样的整理是否真正理清了知识,以及可能存在的缺失和改进之处。
其次,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整理树状图时可能存在的漏洞。观察后发现,所有学生的树状图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他们只总结了知识之间的显*部分,而忽视了隐*的知识。换句话说,他们将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搬到了纸上,而忽略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小学生通常只了解知识的表面,而不太能够涉及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指出学生们存在的共*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在树状图的基础上探索不同内容之间的横向关系,从而促进更深入的学习。
《猫》课文教后反思3
《猫》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内涵丰富,经过两节的教学,我总结出两个值得今后保持的重要点。
首先是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猫》时,我采用了猜谜语的方式导入,通过引出课题,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我积极参与,成为活跃的学习者,倡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愿意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其次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帮助他们找到能够概括课文的句子,进而指出猫的特点,如古怪、可爱、淘气。以“情感”为基点,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悟,想象,并受到对猫的情感熏陶。通过对比不同表达方式,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和“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一些猫爪印”,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我也深感在引导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学生未能深入领悟一些词语的含义和运用,如明贬实褒的词语运用以及关联词语的运用。这成为学生的难点,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重点加强的一部分内容。通过更有针对*的引导和解释,我期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