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题为“江上游”,据说是李白三四十岁时游历江夏时所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它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的篇章之一。

唐汝询在《唐诗解》卷十三中解释说,这首诗的主题是“因为世道狭窄而放肆志趣以行乐”。尽管这种解释可能不够全面准确,但他指出诗人因为感受到“世道狭窄”的现实而吟咏这首诗,这一点确实中肯。读起《江上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楚辞》中的《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李白《江上吟》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江上的遨游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对庸俗、狭隘现实的厌弃,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的四句描绘了江上游船的情景,虽非写实,却是经过夸张和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彩和超脱尘世的气氛。“木兰之舟沙棠舟”,船材珍贵神奇;“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精美,奏出非凡乐音;“美酒尊中置千斛”,展现了丰富的酒量和豪放的饮兴;“载妓随波任去留”,写尽了游乐的奔放和恣意。总之,江上之舟如此豪放,足以满足诗酒之兴,尽情享受声*之娱,构建了一个超越世俗的自由美好世界。

中间的四句分两联,通过对比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便成仙,仍需等待黄鹤到来,显示了即使精通道法也难以逃避尘世的寂寞;“海客无心随白鸥”,诗人已舍弃了功名利禄,心随白鸥自在飞翔,比起仙人还要自由自在。这种境界下,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荣辱贫富,已经不再重要。因此,纵观宇宙,回望古今,便得出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庸俗之说相对立的观念:“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和楚王,自然而然,这两联的对比强调了忠诚与荒淫、光荣与灭亡的对立。屈原尽忠爱国,却被贬谪,最终投江自尽,他的诗赋却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他当年建造的宫殿台榭,如今早已荒废,只剩下满目苍凉的山丘。这两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进步的必然长存,而反动的终将覆灭;文学的伟大是永恒的,而权势却是短暂的。

李白《从*行》诗歌鉴赏2

这首短短四句的诗歌,刻画了一位英勇无畏的将*形象。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以将*破损的铁甲和累累伤痕,概括了他漫长而残酷的戎马生涯,为主人公的英勇形象奠定了基调。紧接着,“城南已合数重围”一句,描绘出全*深陷重围、退路被断的危急形势,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气氛推向高潮。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两句诗歌描绘了将*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果断射杀敌*悍将呼延,并率领残部突围而出的英勇壮举。“独”字尤为传神,彰显出将*以一敌百、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即使身处败局,依然豪气冲天。

诗歌没有对将*进行肖像描写,而是通过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将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结尾将突围战与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呼应,暗示这只是将*“百战”中的一场,将英雄的战斗历程渲染得更加威武壮烈,充满传奇*彩。

这首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敢于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败局,却并没有让人感到颓丧,反而通过英雄在逆境中的顽强抗争,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豪迈气概,体现了盛唐诗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杜甫《赠李白》诗歌鉴赏3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赠李白》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勾勒的一幅李白肖像。仅二*字构成了生动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李白的风采、气度和品格。

此诗作于天宝四年秋,当时李白因遭遇不幸,远离京都,在齐鲁漫游,与杜甫相遇。李白在同年秋创作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中写道:“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这表达了诗人深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与杜甫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可以相互映衬。

表面上,《赠李白》似乎是杜甫在规劝李白,希望他能像道家的葛洪那样专心炼丹求仙,而不是沉湎于痛饮狂歌、虚度光*,也不必在人前自称雄才大略。然而,杜甫的诗中还隐藏着更深的含义。

李白轻视权贵,不羁放浪,身世坎坷,虽然整日痛饮狂歌,但从未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虽有雄心壮志,却难以施展。杜甫在赞叹李白的同时,也感慨万千,抑或略带不平之情。他通过诗笔抒发自己的愤懑,甚至以反诘的口吻,既在向李白抱怨,也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赠李白》中的“飞扬跋扈”一句,是整首诗的高潮所在。清初钱谦益评注此诗时专注于这一句,认为它突出了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解释,“飞扬”表示浮动之貌,“跋扈”则指强梁之意,这两个词汇共同象征了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总体而言,《赠李白》言简意赅,节奏抑扬顿挫,通过“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的对比,形成了生动的氛围,进一步突显了李白的傲岸和狂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