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快要上课了,请大家听一首歌,会唱的一起唱。(媒体—《好汉歌》)
1.谁知道刚才听的是什么歌?
2.是的,这是《水浒传》的主题歌作者施耐庵就用他那一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明、有血有肉的英雄好汉的形象,演绎了一段段生动曲折、为后人传颂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读题:林冲棒打洪教头,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施耐庵的妙笔一起来欣赏人物的形象,体会他文笔的精妙。
通过早晨的熟悉课文,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见面,第二部分是交手。
(板书:见面、交手)见面讲的是(文斗),交手讲的是(武打)
二、学习第七小节
1.文章的第七小节直接写了两人精彩的武打场面,我们就先来欣赏两人交手情景。
2.自由读读第七节,想想第七节写了他们几个回合的交手?(3个)
⑴板书:回合齐读、什么叫回合?怎样做了才能算一个回合?课文共写了几个回合的打斗?点清了吗?几个?是否找对了,我来检查一下
⑵分别指读三个回合(谁来读第一个回合,看看他分得对不对?)
3.这场武斗虽然只有三个回合却扣人心弦十分精彩。那么精彩在哪里呢?我们来品读一下。怎样品读呢?请看提示:指名清楚响亮地读读要求
1.媒体出示:
1.洪教头打了哪三棒?用直线画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每一棒的用意何在,从中可以看出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人?
2.面对洪教头的三棒,林冲回了哪三招?用曲线画出(每招只能两个字),说一说这三招妙在何处,想一想从中可以看出林冲是个怎样的人?
要求看懂了吗?请大家先围绕第一个问题轻轻地读读,细细地想想,一边读一边悟,一边读一边想。
4.欣赏感悟体会
●⑴谁来做做洪教头,通过朗读来打出他的第一棒?
你打这一棒用意何在?何以见得?
(恼恨林冲——柴进对他的看重和款待。“想赢银子”“使出浑身的功夫”。
他用了什么招式呢?——把火烧天。齐读,顾名思义,这个招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把火”怎么拿?烧天,天在哪儿?——谁来做做看?
请问洪教头,你第一棒就使出了这个招式,想干什么?体会的真好,这个洪教头第一招就是一个杀招,而且使出了浑身的功夫,摆明着要致林冲以死地,用心何其险恶何其毒也!)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洪教头的第一棒,读出这个洪教头的用意
⑵谁来代表洪教头打出他的第二棒?
你这第二棒用意何在?从哪里看出来?
“劈头打来”——还是打脑袋,还是那么用心险恶!看来,他就是要借着比武把林教头干掉!
跳起来大喊,喊什么?——“来!来!来!”读读看,这三个字怎样读好它?(来,让我打!让我打!让我打!)
光说不练不行,一起来读读他这招险恶的第二棒。
⑶好,谁来代表洪教头使出第三棒?请问,这一棒你用意何在?
(还没站稳脚跟,又提起了棒——想快点早点,迫不及待搞定林冲,还没有站稳就提起棒了。)
全班一起来迫不及待一下。这三棒下来,我们可以看出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人?(鲁莽、凶狠、残忍)
⑷小结评点:洪教头这三棒表面上看去仅仅是比武的三棒,但一棒紧似一棒,每一棒都欲置林冲于死地。作者施耐庵的一支笔是多么了不起!名著就是名著,几笔下来就把人物的形象勾勒的如此生动、传神。下面,我们一起完整的读一读洪教头这用心险恶的三棒。读出他的用心读出他的特点。齐读课文。
●那么面对洪教头野蛮凶狠恶毒的三棒,林冲应了哪三招?这三招妙在何处?
大家做一下小林冲,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的回招妙在哪里?
⑴首先第一招,谁来?(一横)——你有“把火烧天”,我有“拨草惊蛇”。草在哪里?伸出手来拨拨看。示范,这就叫一横。有什么好处?说不出来,指名表演(我做洪教头,使出什么来的?用把火烧天攻,你做做拨草惊蛇的动作试试。我双手举起来了,破绽在哪里?拨草惊蛇可以打哪里?
这一招妙在哪里?(攻其破绽)巧不巧?——板书:攻破绽
让我们通过朗读帮助林冲使出这高超的一着。
⑵“一退”。谁不会退,退又有什么好?(敌进我退,避其锋芒)——板书:避锋芒。
林冲们一起来,灵巧的一退,避过洪教头。
⑶“一扫”。看准机会,迅速出击,洪教头一个踉跄,立脚未稳就急着进攻,破绽百出,浑身上下全都是弱点,这么一扫,哪有躲开之理?正如歌里所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板书——攻弱点
来!拿起棒,打他的弱点。
体会了这三招之妙,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武艺高强、武德高尚)
引导:洪教头的三棒,棒棒致命,而林冲,特别是在最后一棒时,却仅仅是打了他的小腿,可见林冲的武德(高尚)
林冲这精妙的三招在施耐庵笔下仅仅只用了六个字——“一横、一退、一扫”。却是那么生动传神,这就是名著的绝妙之处、这就是名家的风范所在。让我们完整地欣赏一下这名家的风采。(男生:读洪教头的三棒,招招致命。女生:读林冲使出的三招,招招精妙,最后两句全班一起读。)
5.小结、指导学法
在第七节中,施耐庵就是这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细节描写给我们展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们通过品读言行就了解了人物的个*,感悟了人物的内心。像这样精彩的描写,文章中比比皆是。让我们用刚才的这种品读方法自学课文其他的部分。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先重点来学习他们的见面——第三小节
三、学习课文3节
1.提出要求:
请大家默读文章的第3节,一边读一边想,林冲是个怎样的人?洪教头又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读的时候划划有关的句子。你觉得初次江面的洪教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林冲呢?
2.先讨论洪教头
三个主要部分,灵活掌握(a.人物神态b.人物语言c.人物动作)
a.人物神态描写
边汇报边板书:
挺胸歪戴
全不理睬神态描写
也不相让
(一介武夫、高傲、骄横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就是神态描写。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体会人物的个*。
b和c用媒体交互
交流后汇总提高
作者就是这样抓住了神态写出了傲慢、骄横的洪教头
●人物语言
施耐庵运用了人物的语言,体现了洪教头的特点,这些语言都相当精妙。还有哪些?
媒体演示:有道是锣鼓听声听话听音结合上下文,读读洪教头的话,想想这三句话用意何在
①指读第一句
(评:读的外表上像,内心却不像。不理睬林冲,只对柴进说了这句话,他有什么用意?
如果说不出,听老师来读——强调“犯人”。——这是对林冲的嘲笑、讥笑)
齐读,读出讥笑
②那么第二句的用意又是什么?谁来读读说说?
(仅仅还是讥笑吗?犯人尽管是犯人,但还有人格,然而这里用了“依草附木”、“冒称”、两个“骗”,仅仅是嘲笑吗?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贬低。
谁来做做这心高气傲的洪教头,贬低一下林冲?
③第三句呢?谁来读读看,体会到了什么?(逞凶好强,藐视他人,对林冲的紧逼)
④初次见面,他先讥笑再贬低最后逼迫,步步(紧逼),用意(邪恶)让我们一起做一回洪教头,把他言语中的讥笑、贬低、侮辱、逼迫都读出来。
⑤面对洪教头的傲慢无礼,步步紧逼,作为八十万禁*教头的林冲让了几次?躬身施礼、起身让座、”不敢不敢“。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为人谦和)
书上写得十分精彩,想不想看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中的这段有趣的情节?
齐读第三节,让我们一起完整地体会一下人物的形象和作者描写的细腻。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四、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个故事——林冲棒打洪教头,结识了一位好汉——林冲,还认识了一个社会小丑——洪教头,我们更领略了一位名家——施耐庵的妙笔生花。关于水浒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细细读,慢慢想,紧紧抓住人物的言行,品味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特点。
五、作业
1.全文对洪教头的描写是浓墨重彩,而好汉林冲却只有寥寥几笔,但他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挥之不去十分仰慕,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2.有声有*的把这个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听。
五年级上册语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好汉歌》。歌曲结束,师生进行课前交流。
1、同学们,谁知道刚才听的是什么歌?
2、你最喜欢《水浒传》里的哪一位好汉?(武松、鲁智深、林冲、史进)
3、《水浒传》里面一共给我们塑造了多少位好汉的形象?(108位)
4、你知道什么样的人叫好汉吗?(勇敢的人、重情义的人、有正义感的人、爱打抱不平的人、仗义疏财的人、路见不平,拔*相助的人……)
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讲,我非常喜欢你们。你们课外看了好多的课外书,尤其是《水浒传》,是不是?刚才同学们讲了好汉的许多特点,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一下《水浒传》里面108将中的一位好汉——林冲。
我们都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我,为什么喜欢他?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林冲棒打洪教头》
齐读课题,速度再稍快一点。
2.解释题意:“教头”是什么样的人?林教头指谁?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发配理睬骗恼恨劈头满面羞惭押解禁*掂量木枷一锭归还踉跄
(2)生字词释意。
发配理睬骗恼恨劈头满面羞惭押解禁*掂量木枷一锭归还踉跄款待陷害较量寻思依附草木
(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动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2至7自段)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三段)
4.请你按初次见面_初次次手_再次交手把第二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2、3);第二层(4_6);第三层(7)。
(五)练习写字。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3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是一篇经典名著,课文较长,文章中值得挖掘的东西很多。教学过程中,我从分析人物的*格特点入手,先让学生读课文,体会林冲和洪教头的人物个*,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细品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挖掘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对课文、人物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自由讨论,说一说文中的人物在自己看来是个什么样的人。例如在学习林冲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自由讨论一下“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机智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当说到理由的时候,同学们将课文和自己的见解结合在一起,每个人的*都很精彩,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一起去寻找*的学习方法,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体现。
根据前面学生对人物*格的掌握情况,在最后的探究环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最后会败给林冲呢?”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和前面体会人物*格的环节重复,其实不然。其实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对人物*格的了解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只是单纯的知道这些人物身上具有哪些*格,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就可以进一步知道洪教头的失败正是由于他的目中无人、过分自大,而林冲也正是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和善于观察才赢得了这场比武。掌握了这些,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格决定成败”,这样学生对人物*格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的教学中,我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收获。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并感受林冲和洪教头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明快、洗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3、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生动有趣地讲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并感受林冲和洪教头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明快、洗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评书式导入激趣)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咱今天单表一人,他“东京汴粱人士,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官至八十万禁**棒教头,人送外号豹子头——林冲。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起书空)
2、回忆1—3节,在你脑海中浮现出了哪几幅画面?
指名回答。
3、回味形象。
洪教头执意比武让我们感受了怎样的洪教头?(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与他形成鲜明对比,又刻画了怎样的林冲?
二、品言得意识英雄
1、4——8自然段你看到了哪几个画面?(浏览)
2、品读初战画面。(平淡的字眼品精彩)
(1)自由朗读第4、5自然段,对林冲和洪教头二人初次交手的情景,把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的语句划下来。(学生读书,圈画)
(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关注的语句(预设)。
出示一: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
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出示:然后说:“来,来!”感受与原句表达的不同。
出示: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抓住“只好”、“请教”体会。
示例二: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
抓住“吞”“猛敲”“冲”体会。
(3)齐读。
看似平淡的字眼里实际是精彩无限,我们仔细逐磨。这就是水浒语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啊!
3、品读第六节,感受林冲的机敏。(语言背后的玄机)
(1)默读。用刚才学的抓关键词的方法,你能读出来看似平淡的语言里实际藏着玄机吗?自己读读,看哪些地方写得有意思,用笔圈画出来。
(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关注的语句。
预设一:“洪教头提起棒就要打”
预设二:“小人戴着枷,就算是输了吧。”
他真的输了吗?再读读林冲的话。体会出什么?
(3)讨论:柴进到底希望谁赢?
抓住“二十五两重的大银”来讨论。
总:刚才我们尝试通过关键词的品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4、品读第七节。(招式背后的形象)
(1)自由读,画关键词,想象比赛画面。
(2)同桌互读,感悟比赛场面的紧张精彩以及人物的形象特点。
(3)交流读后体会。
(4)引读感受招式对比背后人物*格冲突。
当洪教头用尽浑身功夫使出“把火烧天”的狠招时,林冲只是把棒——一横。
当洪教头跳起来举棒劈头打来时,林冲只是往后———一退。
当洪教头虽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时,林冲只是抡起棒———一扫。
(5)练习讲故事(最精彩的一个回合)
出示关键词,想画面讲故事。
三、拓展视野论英雄
1、讨论失败原因。
灰溜溜走开了的洪教头,回家后总结失败的原因就是武功太差了,你觉得呢?(学生写后讨论)
2、教师总结。
洪教头输就输在没有真正懂得一个字——武。把武字拆开就会得到一个“止”和一个“戈”。戈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戈字也就有了争斗的意思,而止戈就是学武之人应该运用所学之力,去制止争斗。所以“武”字真正含义就是:以武止戈,以德服人。林冲不正是这样吗?
3、引发阅读兴趣。
在《水浒传》中,像林冲这样的好汉,还有很多,快去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波澜壮阔的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四、布置作业
在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的基础上,用抓关键词想画面的方法,练习复述课文。
附:板书设计:
林冲棒打洪教头
忍骄
智躁
武
稳狠
强弱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5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选自*古代名著《水浒传》。文中林冲和洪教头两个人各有特点,一般老师引导学生确定了林冲“武艺高强、谦和礼让”,洪教头“自高自大、傲慢无礼”就算达到目的。接下来,就让学生看课文哪部分写得最精彩。把重点都集中在林冲身上,洪教头就不再提起了。我们说。作为主要人物的林冲当然重要,但对于反面人物,我们在教学时也不能忽视。像洪教头就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他的*格特点,因为这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写洪教头出场,我们可以把他与林冲的举动来对比——
林冲:躬身施礼起身让座
洪教头:全不理睬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由此可看出林冲谦和礼让,洪教头傲慢无礼。然后进一步思考:洪教头为什么会这样做?透过人物的行为,折射出洪教头自高自大的*格。
接着,我们可以看看洪教头是如何苦苦相逼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本不把获罪充*的林冲放在眼里.更是为了在柴进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
在比武一段,可抓住洪教头先是怎样神气十足,在受了挫折以后又是怎样恼怒的。最后,比武失败后又是怎样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的。启发学生结合洪教头比武前的行为、语言来剖析他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洪教头自高自大、贪图钱财、心胸狭窄等特点从文章中感悟出来。
我们分析反面人物的特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正面人物,来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反衬手法。所以,教学时,两类人物不是单列出来分析.更多的应该是对比映衬。可以是横向的,如林冲与洪教头的对比:也可以是人物前后的对比,如洪教头一开始是如何不可一世的,最后又是怎样灰溜溜地走开的。
当然,我们学习课文。除了要学生了解人物的*格特点以外,更应该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的道理。像课文题目中“棒打”的“打”字,就应该仔细琢磨琢磨。首先,林冲是一让再让,忍无可忍,这才抡棒打,这个“打”是教训像洪教头那种“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人,打击那种嚣张的气焰。
同时,引导学生对事物要进行客观的认识,像洪教头这个人物是否“无*可救”了呢?可引导学生从故事结局中去体会。可让学生从“满面羞惭、灰溜溜”两个词中感悟,通过前后文的阅读品味。感悟到洪教头此时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懊悔自己当初太不自量力等等。教学时,可设计一个教学环节: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他会怎么想?如果今后,再碰到林冲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来想象,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写一写。
到此,可引导学生归纳阅读名著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帮助理解。
所以,语文老师不管上哪一篇课文。首先要熟读教材,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正面人物是教学重点。反面人物也不能忽视,努力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更全面的感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