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语言教学;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知识建构策略

论文摘要:

浅析语言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建构策略

有效的语言教学必须帮助学习者建构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促进语言技能的提高。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制约着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发展。本文分析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提出了四种在语言教学中建构文化背景知识的有效策略:文化呈现策略、文化探究策略、文化比较策略和文化解读策略。

引言

语言教学旨在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然而,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并非语言能力不足,而是由于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足。掌握一门外语本质上就是掌握其承载的文化。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反过来也成为学习语言的动力。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者会失去学习语言的兴趣,其语言能力也会因文化知识不足而受到限制,导致文化障碍、文化干扰和文化休克等现象。

实践表明,母语基础的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负迁移,文化差异导致张冠李戴和贻笑大方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语言教学中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帮助学习者建构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是语言教学者的重要任务。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联

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模式,包括语言、观念、信仰、习俗、禁忌、直觉、技术、工艺品、礼仪等。文化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帮助人们了解他人的期望和行为后果。

2.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实现社会目的、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记录和传播文化成就。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和载体。另一方面,语言也受制于文化,文化影响着语音、词汇和结构等方面的语言存在和发展。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既有自身特点,也有交叉之处。中西方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不同,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1. 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人倾向于直线式思维,而东方人则倾向于曲线思维。例如,“油漆未干!”英语表达为“The wet print”。

2. 语言行为的差别

汉语中的“请”与英语中的“please”在某些场合并不对应。例如,让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英语通常使用“After you”;在餐桌上让对方吃东西、喝酒或吸烟时,英语一般用“Help yourself (to something)”。

3. 文化习俗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习惯也存在差异。例如,传统节日不同,西方人庆祝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而*人重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此外,打招呼的方式、餐桌礼仪和社交礼节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语言得以体现。缺乏对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将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建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语言学知识教学2

论文关键词:新课标语言学知识教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广泛引入了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教学理论,激发了语文教学各个领域的一场大变革。这一变革对传统的语言学知识观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学者和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学知识教学”问题。然而,对新课标的误解也导致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偏见,如是否需要语言学知识以及如何教授语言学知识等。本文旨在梳理相关观点,并简要论述是否需要语言学知识以及如何进行语言学知识教学。

一、新课标下对“语言学知识”的重新认识 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了以往“知识中心”的倾向。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被视为知识传授的场所,因此语文课被视为语言学课,学习语文就等同于学习语言学。由此产生的教学方法往往机械而乏味,主要包括教师分析、学生理解、教师示范以及训练巩固等环节。这种知识分解式的训练严重损害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背道而驰。

新课标的颁布使我们对语言学知识有了重新的认识,并且突破了过去的知识主义倾向。首先,我们需要纠正关于语文课本质的错误认识。语文课并非语言学课,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语文学习当然需要学习语言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以及促进学生的精神建构。因此,语言学知识不能够代表语文教育的实质。其次,语文素养的培养并非简单地通过知识传授就能够实现,而是需要学生不断地感受、积累和体验。“语文新课标标志着语文教育从‘知识传授型’‘能力训练型’到‘素养养成型’的转变”。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对语言学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倾向,即认为语言学知识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罪魁祸首,不应该教授,甚至可以完全忽视。

二、语言学知识的重要* 在我看来,语言学知识往往被替代教师和教学方法所背锅。就像一个人用筷子杀人,我们追究的不应该是筷子,而是使用筷子的人。尽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学知识的处理存在着许多偏差,导致了可怕的后果,但语言学知识本身对于语文教学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3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对现今多元化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价值和目的进行再认识。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时,要改变落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改“字词”教学为“文”的阅读曩学,重视学习主体的参与和创适意识,采用此较法,个*化写作的课堂教学和实习作业的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丰富文言文的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枯綦的文言文教学将会生动活泼.熠熠生辉。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创连意识个*化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中的语言”。文言文教学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学生语文考核的重要内容,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中学文言文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动下,本文试从中学文言文现状,分析成因、正视现实,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对处于困境中的文言文教学改革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1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当前,文言文教学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观念滞后

首先,因为文言文考试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多少年来,大部分老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上,仍采用的是逐字逐句串讲的基本教学模式,力图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课堂还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造成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单边活动多,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教学少。

其次,以前的中学文言文选文大多带有浓厚的*倾向的篇目,它过多地强调文章的*功用,教师在授课时直接把强烈的*情感讲授给学生,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禁锢他们的创造力。

最后,教师对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仅停留在背诵记忆上是不够的,容易造成片面追求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提高。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注重文学常识的积累。

1.2教学方法陈旧

我们现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法呆板,大多数教师千篇一律“读一译一抄一背”,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然后逐字逐句串讲,学生被动地接受。

当然也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严重弊端,开始尝试找出解决的方法,主张采用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方式。确实课堂是生动活泼了,但并没有形式的变化多姿,也没有明确、实在和深刻的内容。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界必然要改变陈旧的观念和传统方法,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新观念,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推广实行切实可行的新方法,才能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1.3教学重点偏颇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条件。文言文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但一些教师忽视了文言文的特点,尤其忽视了文言文的“文”与“言”的关系。走入“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的误区。

2确立文言文教学理念

在全面分析了中学生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之后,我认为,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强中学生文言文教学的对策至关重要。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确立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首先,改“字词”教学为“文”的阅读教学。其次,重视学习主体的参与和创造意识。

3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选择

文言文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前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现在我将一些切实可行并能高效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的学习方法归纳总结如下几点。

3.1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指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把古今的语言拿来比较,也可以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字和字、词和词、句和句、篇和篇都可以比较。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文言文教学也是一样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

阅读的时候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比较。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文体相近或相同,或是同一作者的几篇文章进行比较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2个*化写作

个*化写作是用现代的语言,把文言文中的意境嫁接到我们所熟知的现实中,把文言文与现代文有机地连接,实现其生命的转化,这样就会使学生发觉自己的缺失,从而有目的地探究和学习文言文。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的目的无外有两条,简而言之就是读得懂和写得通。读得懂就是把别人的文章读出原味,把别人的心意揣摩明白;写得通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态度等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一定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夸美纽斯早已指出阅读与写作的练习永远应当结合在一道。因此,个*化写作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通过个*化写作,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得文言文教学活动能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进行,而且更重要的是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且通过这样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对文言文和写作的畏惧心理,达到真正的“双赢”目的。

3.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话剧、音乐剧、朗诵、演讲、竞赛等等丰富多彩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只是一个欣赏者,安排好课题作业后,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丰富的创造能力进行自由创作,赋予文言文作品中的人和物多样化的情感和领悟。学生只有在自身参与到教学中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才能最大程度的被调动,热情达到空前高涨。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建构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文言文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学习文言文,要重视感受文章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因素。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既要看到“言”的重要*,又不可忽视“文”的价值,改变落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采用注重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造意识的教学策略,那么高中文言文教学将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