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满城风雨》赏析

一.内容概述:

满城风雨赏析

小说以北洋*阀统治为背景,作者通过以小说主人公曾伯坚从回家乡到被拉去委以各种职务,继而为了洗刷自己的耻辱,参加了敢死队,最后英勇殉难这一故事,描写了联合*和同盟*以各种理由,借口之间进行的混战。深刻的刻画了北洋*阀统治下的各种混乱及勾结外国人给*带来的各种灾难。

二.人物形象

1.曾伯坚:他是一个出生于大户人家的大学生,有一定的文化。一方面,他是软弱的,虚荣的,圆滑的。他在看到*阀士兵对无辜的老百姓进行无恶不作的烧杀抢虐奸,他软弱了;在小说的第九回中,他和淑芬被日本人囚禁在房中,断绝了食物和水,他在饥渴和淑芬的利诱下终于软弱了,因而他在协议上签了字,这也为他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他在与上级以及外国人得说话中显示了他的圆滑。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正义感,也表现出人*善良的一面,同时他也是勇敢的,执着的。他看到老人被侮辱,欺负,他扶起老人,给他找水喝。可是由于他的软弱,他失败了。小说的最后一回写道,他为了洗刷耻辱,为了对得起自己,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他,他参加了敢死队,最后他不幸殉难了。用仲实的话说是“求仁得仁”。因而他是值得尊重的。

2.曾仲实:曾伯坚的弟弟,他是一个有理想、勇敢的、胆大的知识青年。在小说中直接提到他的回数并不多,只在小说的前几回合最

后一回中出现。但是他的形象却很鲜明。有时我们看到的他在思想上欠成熟、行动上考虑。例如在写到他赛龙舟这件事上,他为了不让红龙输给青龙,便出计准备撞翻青龙船,如果发生,其结果可想而知。但是他又是勇敢的,有理想的。他参加了义勇*并成了义勇*的副指挥之一,他

3.淑芬:她是一个敢爱敢恨、勇敢、胆大、对爱情执着,虽有时有点小吃醋,但是她对于爱情是坚定的,他从来不因为淑珍是她妹妹就对她有什么恶意或歉意。她爱伯坚是不顾一切的。并且她是善良的,能干的。“她在本县学生会里是一个干事,在女看护队里又是队长”。因而她是英雌。他虽是女的,但她并不拘泥。她在大师面前比一般女*表现的更淡定。在小说的最后一回,她得知伯坚殉难了,她跟袁学海说了一段话。她选择自杀来洗出自己的污点。然后跳河自杀。就像淑珍写的“心固坚磐石,死有重泰山”。或许这对于她有点不恰当,但是作为一名女*,是值得我们佩服的。

三、艺术手法

1、从小说题材看:“国难小说”的题材。关注社会现实,基本上舍弃了前期社会言情小说的特点。小说鞭挞了因*阀混战给*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及当权者勾结外国入侵者的卑劣行为和丑恶态度。

2、从小说结构看:采用章回体小说,人物较为集

射影的批判了*当局者以及对国民*改造的状况。

3、从写作手法看:一语言和行动、心理描写为主。故事*强,有力的结合了人物*格变化和环境变化的因素。而且巧设悬念,过渡*强。

4、语言上:通俗直白的白话文,语言通俗易懂,有趣味*。

5、在感情处理上采用“一男两女”的三角恋爱模式

秦观江城子赏析2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逗得离人忧伤起,

泪洒如雨,难以收。还记当年多情意,

系得归舟,依依不舍。

碧野朱桥,昔日事,历历在目,

人面不见,水空流。光*似箭,韶华逝,

少年不留,恨悠悠,何时能休?

飞絮落花,暮春时,再登高楼,

春江之水化成泪,流不尽,愁万千。

赏析

此词是秦观早年创作的暮春别恨之作。上片从“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渲染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表面描写景物,实则寓意深远。柳*常令人联想到青春和时光流逝,而“弄春柔”的“柔”字,更增添了百般柔情,“弄”字则暗示了一种故作撩拨之意。

因柳而触发的回忆在词中娓娓道来:“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表明杨柳并非寻常之柳,而是靠近水驿长亭之畔,曾有离人系舟,曾有离愁别绪在此发生。往昔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人去楼空,只有水声潺潺。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寄托了少年风华正茂,却更易感伤的愁绪。所谓“恨悠悠,几时休?”,无形中呼应了上片的“泪难收”、“水空流”。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登楼所见,正值暮春时节,杨花似雪,落花缤纷。此时登上高楼,心绪难平,不禁将眼前之景比作心中奔流不息的春水,浩浩汤汤,绵延不绝,道尽了作者满腔离恨与愁苦。

此词妙在柳树“弄春柔”一语,用拟人手法,将无情的景物赋予人情味,勾勒出离人的忧伤;妙在作者笔意含蓄,情意绵长,最后以一个巧妙的比喻,将离恨、流水和春愁融为一体,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赏析】《*城早秋》3

*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队七万多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