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优质5篇)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关于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的讲解2

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之人。(方柯,是*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语文文言文判断句句式3

(—)、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4

1.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

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例:

斯是陋室《陋室铭》

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例: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考文言文判断句句式集锦5

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