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实现企业异构数据库间信息的共享与集成,深入探讨了数据集成的原理和主要技术。重点分析了XML与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并提出了一种以XML为中间件的异构数据库集成和转化方案。具体实现中,实现了异构数据库的透明访问和联合查询,为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
关键词:异构数据库,XML,中间件,企业,信息集成技术
随着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人类将越来越依赖社会整体科技创新和由此产生的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全球网络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产品制造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支持产品开发与生产全过程的现代设计方法与系统成为关键。为了有效组织多学科产品开发队伍,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综合应用现代先进的设计方法,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成为迫切需求。
从企业治理与组织结构方面看,具备全球化、并行化与灵敏化特征的企业集成技术将成为新一代企业生存的决定*因素。为满足现代企业信息化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建立基于XML的企业信息集成框架的基本思路,并阐述了XML技术在现代企业信息交互中的作用。此外,对XML与指定格式文本的转化方法进行了研究。
1. 体系结构
在大型企业中,由于生产自动化进程的阶段*,存在基于多种数据库治理系统(DBMS)的应用程序系统。例如,基于Microsoft Access的底层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基于Oracle或者SqlServer的高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这些系统的数据库一般只在本系统内部存取,无法被其他系统访问,导致企业不同层次的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信息传递的实时*,增加信息维护的成本。XML企业信息集成系统构建在数据库系统之上,旨在集成异构数据源信息,支持数据共享、发布和应用,并负责XML向其他格式文本的转换。该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三层架构,包括异构数据库资源构成的数据层、异构数据集成和查询功能构成的业务层,以及使用XSL将XML转换成指定格式文本的表示层。
2. 异构数据源集成方法
对于异构数据库集成,目前主要研究和采用的技术包括数据库迁移和转换、多数据库系统、以及XML中间件技术。
2.1 数据库迁移和转换: 将原有数据迁移到新的数据治理系统中,通过数据转化程序进行格式转换,适用于对实时*要求不高的场合。
2.2 多数据库系统: 分为全局同一模式的多数据库系统和联邦式数据库系统。全局同一模式系统建立全局概念模式,用户通过全局外模式访问集成系统中的其他数据库。联邦式数据库系统各异构局部数据库之间存在疏松的联邦式耦合关系,通过定义输进、输出模式进行数据访问。
2.3 XML中间件技术: 利用XML作为中间件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信息进行元数据搜索,提供一个同一界面的检索系统,具有数据的可交换*、基于Schema自描述语义的功能等优点。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的基于XML的企业信息集成框架为解决异构数据库间信息共享与集成提供了创新的方案,为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基于学习的企业知识链与能力链研究2
摘要: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为基本框架,对企业的知识链模型和能力链模型进行探索*研究,以剖析企业的知识、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为强化企业知识治理、全面提升企业能力、增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知识链、能力链、组织学习
企业既是一个知识的*体,也是一个能力的*体。由于企业拥有不同数量、质量和方向的知识,导致了企业能力的差异,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也因而各异。知识的不断更新维持着企业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企业能力的提升则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不断发展。维持企业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正确途径是通过企业学习。
企业知识链模型涵盖了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主要部分,如图1所示。基本活动包括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获取知识主要通过与外部实体的互动,如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以及产业等。选择知识则在获取外部知识的基础上,对内部知识资源进行检验和选择,将有用知识融入企业的程序、系统和控制中。共享知识通过人际、组织之间的交互和吸收而不断积累,通过共享实现学习、交流、冲突、碰撞、分享和集成,从而丰富原有知识,产生新的知识。创造知识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更新和重组,开发出新的知识,形成企业能力的过程。传播知识促使知识在组织内外进行流转,并相互吸收、鉴戒,目的是促进组织和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分享。
辅助活动包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组织治理以及信息与技术。人力资源是知识链基本活动的主体,构建和运行知识链应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对知识链的运行和企业能力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企业文化的支持对知识链至关重要。组织治理的效能和效率制约着知识链运行的效能和效率,同时也是企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与技术协助个人或组织获取所需知识,扩展了知识传播的范围,提高了知识交流的速度,还有助于存储和创造知识。
总体而言,企业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有机系统,其任务是积累和创造知识。企业拥有的知识,尤其是那些稀缺的知识,导致了企业配置和使用资源的不同,因而企业的生存能力也存在差异。
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学习课题的选择与实施3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学习强调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学生兴趣导向: 学生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开放*和发散*。
可行*和针对*: 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水平,选择切合实际、可*作的课题。
根据信息技术模块的教学要求,可提出以下几类参考课题:
知识研究*课题: 拓宽学生某方面知识的范围,如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
知识综合*课题: 综合应用信息技术于学科学习,如在科学课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探索动物进化。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研究*学习倡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应:
自由组成研究小组。
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和实施方案。
相互分工、合作研究。
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角*,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内容。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学习成果的评价
评价研究*学习成果应注重过程和全员参与:
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态度、体验和所获得的信息技术技能。
结果评价: 注重评价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
评价方式以实际*作和学生作品展示为主,体现学生在研究*学习中的综合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