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活动,是学生首次完整经历探究过程的环节。因此,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阐明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上述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教学目标。所有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都应围绕此目标展开。
制定研究计划
在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时,强调实验的关键因素:
如何添加食盐
何时停止添加食盐
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每添加一勺食盐,需等到上一勺完全溶解后再添加。搅拌较长时间后,食盐不再溶解,应停止添加。通过这样的铺垫,确保后续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
教学思考
本节课针对“小学科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这一专题,提出以下思考:
1.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对于“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实验,勺子的大小直接影响溶解的食盐数量,勺子越小,溶解的食盐越多,结论误差越小,数据越科学。经过实地考察和试教,最终采用较小的铁勺,每勺(一平勺)约 2.4 克,50 毫升水可溶解约 8 勺食盐,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2. 培养合理的猜想
在提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问题时,学生给出各种猜想。教师将这些猜想一一记录,便于后续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展示悬殊大小的烧杯和勺子,启发学生思考实验条件的统一对结论的影响,引导学生意识到需要确定水和勺子的量才能得出有意义的数据。
3. 分析、提炼,培养思维能力
实验后,展示各小组的数据,共同分析发现,讨论造成差异的原因。通过计算平均数,得出较为接近实际的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讨论,从数据中提炼、升华出新的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4. 重视学生反馈,促进课堂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及时给予关注和回应。抓住学生闪光的回答或发现,及时引导研讨、探究,让课堂更加生动、更有生成*。
改进建议
本节课在重视学生反馈方面有所欠缺。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应及时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抓住学生的意外回答和发现,深入探究,提升课堂层次和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范文2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溶解单元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作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本课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作技能也比较简单。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实验研究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一、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
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三、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四、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3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溶解单元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作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本课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作技能也比较简单。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实验研究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一、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
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三、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四、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设计思路与反思4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溶解单元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作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本课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作技能也比较简单。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实验研究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一、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
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三、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四、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语文教学反思5
今天和四年级学生共同学习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本节课中,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这个探究过程我觉得还比较成功,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
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三、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10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反思6
对于刚刚升入四年级不久的小学生而言,《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是他们第一次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于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能说出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后一句也是我们这节课通过探究活动要帮助学生建立的核心概念,也是本节课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本次课的工作目标。所有的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
在指导学生制定“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研究计划时,我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关键:1怎样放食盐,2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要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才能放下一勺食盐。较长时间搅拌后,食盐再不能继续溶解就应该停止往杯里加食盐。由于做了这样的铺垫,接下来的各小组的探究活动都能比较顺畅的进行。
现在我们学校科学科组正在进行“小学科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专题研究,针对此项专题,通过《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
为了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勺子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溶解食盐的勺数,勺子小,溶解食盐的勺数多,得出的结论误差就小,数据越科学。课前我跑了各大大小小的超市、商场,买了一次*的烫勺、奶粉勺、铁勺,试教时我用了“伊力”牌奶粉罐里的小勺,这是最小的一种奶粉勺,取一平勺时误差很小,可50毫升水里只能溶解2勺多食盐,学生实验时兴致不高,得出的结论不很合理。所以正式上课时采用了较小的这种铁勺子,每勺(1平勺)食盐约2.4克,50毫升水里能溶解8勺左右食盐,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科学。
2.让学生懂得猜想是有前提条件的。
当我投影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这个问题时,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可以溶解(体积)比水少一点的食盐、可以溶解无限量的食盐(还给出了理由:食盐溶解后看不见了,水变多了又可以继续溶解别的食盐)、可以溶解100克食盐……这些猜想反映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水平,我把这些猜想的数据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等有实际溶解的数据后进行对比,期望给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我适时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烧杯,让学生思考:这两个杯子里溶解的食盐会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先要确定一杯水的量是多少,接着我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勺子,提问:勺子大小不同,得出的结论相同吗?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勺子的大小先要确定,得出的数据才有意义。
3.活动后的分析、提炼,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后,我把全班12个小组的数据展示出来,问同学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最少的组只溶解了5勺,最多的11勺。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生:可能他们的实验方法不同,每次取1勺子的食盐量不相同。
师:可见实验时标准要统一非常重要。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12个实验小组平均溶解了几勺食盐?
生:我算出来了平均溶解了8勺食盐。
师:我们来计算8勺食盐是多少克?2.4?8=19.6(克)
接下来讨论交流:
如果给你100毫升水,你认为能溶解多少食盐?200毫升呢?
结论:通过实验,我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水越多溶解的食盐越多。水少溶解的实验就少。
师:也就是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是只仅仅停留在得出几个数据,而是希望学生自己能分析、总结出数据所说明的问题,包括能搞清楚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期望以后做实验时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关于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问题,我让学生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得出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据。还通过总结讨论,从数据当中提炼、升华出新的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4.涉及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反馈的信息,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和及时回复。
这是我这节课做得比较欠缺的地方。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回答、发现,有些是和课题有关的值得进一步挖掘的资源,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闪光点或锲入点,及时引导学生研讨、探究,会让我们的课堂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我们的科学课堂会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境界。此节课上,讨论第二勺食盐应该在什么时候放进杯中,有同学回答应该等第一勺放进杯中去1分钟以后,如果老师这时追问一下:为什么要等一分钟?等一分钟以后放还是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放,哪种说法更加合理?可惜,像这样有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此前和这节课都有地方没有把握住,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减少留下这样的遗憾。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范文7
对于刚刚升入四年级不久的小学生而言,《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是他们第一次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于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能说出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后一句也是我们这节课通过探究活动要帮助学生建立的核心概念,也是本节课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本次课的工作目标。所有的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
在指导学生制定“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研究计划时,我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关键:1怎样放食盐,2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要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才能放下一勺食盐。较长时间搅拌后,食盐再不能继续溶解就应该停止往杯里加食盐。由于做了这样的铺垫,接下来的各小组的探究活动都能比较顺畅的进行。
现在我们学校科学科组正在进行“小学科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专题研究,针对此项专题,通过《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为了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勺子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溶解食盐的勺数,勺子小,溶解食盐的勺数多,得出的结论误差就小,数据越科学。课前我跑了各大大小小的超市、商场,买了一次*的烫勺、奶粉勺、铁勺,试教时我用了“伊力”牌奶粉罐里的小勺,这是最小的一种奶粉勺,取一平勺时误差很小,可50毫升水里只能溶解2勺多食盐,学生实验时兴致不高,得出的结论不很合理。所以正式上课时采用了较小的这种铁勺子,每勺(1平勺)食盐约2.4克,50毫升水里能溶解8勺左右食盐,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科学。
2.让学生懂得猜想是有前提条件的。当我投影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这个问题时,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可以溶解(体积)比水少一点的食盐、可以溶解无限量的食盐(还给出了理由:食盐溶解后看不见了,水变多了又可以继续溶解别的食盐)、可以溶解100克食盐……这些猜想反映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水平,我把这些猜想的数据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等有实际溶解的数据后进行对比,期望给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我适时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烧杯,让学生思考:这两个杯子里溶解的食盐会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先要确定一杯水的量是多少,接着我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勺子,提问:勺子大小不同,得出的结论相同吗?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勺子的大小先要确定,得出的数据才有意义。
3.活动后的分析、提炼,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后,我把全班12个小组的数据展示出来,问同学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最少的组只溶解了5勺,最多的11勺。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生:可能他们的实验方法不同,每次取1勺子的食盐量不相同。
师:可见实验时标准要统一非常重要。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12个实验小组平均溶解了几勺食盐?
生:我算出来了平均溶解了8勺食盐。
师:我们来计算8勺食盐是多少克?2.4╳8=19.6(克)
接下来讨论交流:
如果给你100毫升水,你认为能溶解多少食盐?200毫升呢?
结论:通过实验,我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水越多溶解的食盐越多。水少溶解的实验就少。
师:也就是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是只仅仅停留在得出几个数据,而是希望学生自己能分析、总结出数据所说明的问题,包括能搞清楚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期望以后做实验时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关于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问题,我让学生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得出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据。还通过总结讨论,从数据当中提炼、升华出新的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4.涉及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反馈的信息,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和及时回复。这是我这节课做得比较欠缺的地方。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回答、发现,有些是和课题有关的值得进一步挖掘的资源,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闪光点或锲入点,及时引导学生研讨、探究,会让我们的课堂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我们的科学课堂会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境界。此节课上,讨论第二勺食盐应该在什么时候放进杯中,有同学回答应该等第一勺放进杯中去1分钟以后,如果老师这时追问一下:为什么要等一分钟?等一分钟以后放还是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放,哪种说法更加合理?可惜,像这样有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此前和这节课都有地方没有把握住,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减少留下这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