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写一段话,并人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内容。
3、读写结合,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2、读写结合,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写一段话,并人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二、感悟人物形象
(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1、了解监生、《儒林外史》。
2、了解严监生背景。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感知全文
1、请同学们翻开书,结合注释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回读几遍。
2、理解白话文和现在汉语不同的用法。
3、找准关键人物,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
(三)细读课文,走进内心,感受吝啬
1、师读文段。
(1)体会病重。
(2)感悟吝啬
(3)指导朗读。
2、角*带入,人物评价:
(1)此时此刻严监生的心情是怎样的?
(2)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学生角*带入,探究交流。
(3)融入这份感受,读读这句话。
(四)、总结写法
短短三百多个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个吝啬鬼的形象,这源于作家成功的描写。像这样在写文章时,抓住一个动作、神态这样细致的描写,我们就称它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还包括我们在写人时不要把所有动作都一一写全,只要根据实际情况抓住其中一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刻画就能突出人物的特点,抓住读者的内心。
(五)、激发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1孩子们,这堂课的学习即将进入尾声。最后我们来一个猜一猜游戏。
严监生这么一个吝啬的人,他的大老婆得了重病,他愿意花大价钱为她治病吗?大老婆病死了,他愿意花钱大办丧事吗?他的哥哥犯了事,逃了,知县到家里抓人,他会花大钱消灾吗?
①学生猜测
②引用《儒林外史》文本
③学生再次评价严监生
④师明确认识事物的方法
2、布置作业,激发读书兴趣。
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在细节描写中品味语言的魅力。书中讽刺了因中举而发疯的范进;也讽刺了在考场上*考试,善于吹牛的匡秀才;还讽刺了眼睁睁看着女儿饿死,还连声叫好的王玉辉,走进儒林外史,人物描写,精彩不断。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尊严》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A案
谈话引入
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在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
质疑激趣,引导了解课文梗概
①接下来,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篇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最想问同学们一个什么问题,并想想,自己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②学生各自读书,思考问题;教师巡回,发现学生的问题。
③学生提问让其他同学回答,在回答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新词,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④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研读比较,从具体语言中体会人物*格
①纵向比较。哈默的神态、语言、动作散见于课文之中,比较体会:如,年轻人“脸*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的“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在杰克逊提出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为了加深学生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如,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又是怎么想,从而深入体会他自尊自强的品格。
②横向比较。将哈默与其他一群逃难的人进行比较。同样是疲惫不堪、饥饿难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哈默是不愿接受施舍,愿意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体悟主题,拓展升华
①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哈默和杰克逊。
②以《<尊严>的感受》为题写一段话。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①自学生字新词。
②质疑问难。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②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③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④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①抄写生字新词。
②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①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个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③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点拨,揭示中心
①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②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计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分角*读。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想》教学设计3
《我想》是一首清新悠畅的小诗,以"我想"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亲切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美好,道出了孩子们置身春天的遐想,勾勒出一个纯真的精神世界与想象世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心与童趣。
教材分析:《我想》是一首清新悠畅的小诗,全诗以"我想"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亲切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美好,道出了孩子们置身春天的遐想,勾勒出一个纯真的精神世界与想象世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心与童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通过阅读、自我领悟,拓展课文内容,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能续写课文,培养想象力。
在理解诗的内容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理念:
读中感悟: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感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读写结合:阅读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朗读中,完成了从语言到思维再到语言的完整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文中词语的掌握情况。通过开火车读、抢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心体会小女孩的愿望,注意读出诗歌的感觉。
学生汇报小女孩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并进行讨论。
分段学习诗歌,重点理解每个片段的意义,进行组内互读、表演读等活动。
指名学生朗读重点句子,并进行评议,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情感。
三、开放练习,续编诗歌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引导他们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美好愿望。
提供句式,并指名学生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