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一个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传统节日,世代相传,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深厚情感。
溯源屈原
传说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因忠心进谏遭楚王放逐,忧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为祭奠屈原,人们投粽子喂鱼,以免其尸体被鱼虾啃咬。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成为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吃粽子,香飘万里
端午前夕,家家户户忙着包粽子。糯米、粽叶、馅料,经过巧手编织,成为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粽子。粽子煮熟后,糯米软糯香甜,馅料咸鲜可口,裹挟着粽叶的清香,令人垂涎欲滴。
洒雄黄酒,驱邪辟疫
端午节当天,人们还会洒雄黄酒。相传雄黄酒具有驱鬼辟邪之功效,可以保佑平安健康。大人们会在孩子额头上画上“王”字,以祈求其生龙活虎、虎虎生威。满街弥漫着雄黄酒的独特气味,寓意着祛除灾疫,迎来祥瑞。
挂菖蒲艾叶,辟邪祈福
菖蒲和艾叶也是端午节的辟邪之物。菖蒲叶宽大,气味辛烈,可以驱除蚊虫和恶气。艾叶香气浓郁,有止血消炎之功效。人们将菖蒲和艾叶悬挂于门楣之上,祈求保家宅平安。
涂抹*酒,祛病强身
除了洒雄黄酒和挂菖蒲艾叶,人们还会涂抹*酒。*酒以多种草*熬制而成,具有祛风解毒、舒活筋骨之效。大人们会在孩子身上涂抹*酒,以祈求其百病不生,健康成长。
结语
端午节的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先贤的缅怀。粽子飘香、雄黄驱邪、菖蒲辟灾,这些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份文化遗产,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精神财富。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250字2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端午节,是多么热闹,多么快乐,我们要将这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下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作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汨罗江畔,一位老者步履蹒跚,面容憔悴,国破,家何在?君亡,依何主?那就让我的身躯随江水逝去,冲刷世俗的污秽,令我高洁的品质在江水中永存,使我那颗拳拳爱国之心得以在江水中落定,不再哀,不再痛,不再累……
两岸的百姓听闻屈子投江的噩耗,痛,不能自已,泪,不能制止,电闪雷鸣的天幕,滂沱的骤雨,满是泥泞的道路也留不住百姓凌乱的步伐,汨罗江畔,木石碑前,人们怀揣着一丝期望,一丝屈大夫还在的期望,打捞的渔船在狂风骤雨下漂泊不定,百姓们心碎的呼唤声充斥整条汨罗江,最终也埋没在滚滚而来的江水里,散落在骤雨中……
骤雨初歇,日落西山的美丽似乎要给早已灰心丧气的百姓们一丝慰藉,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屈大夫随着破灭的国家远去,从此天下少了一位才高八斗的诗人,国家失去了一位爱国恤民的忠臣,异国他乡的道路上,也将消逝这么一位失心的人,而历史上的素稿上,他将成为最浓墨重彩的点缀!
年迈的老妪们,纷纷把自家才煮好的米饭、糯米、面食投入碧江中,她们单纯的希望江里的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食屈大夫的尸首,在碧江里沉睡的灵魂是否感知他的离去促使多少人悲痛欲绝,日日心心念呢?我只知,百姓们怀揣着一颗感激涕零的心,为了不忘他,为了绵延无尽的子孙们勿忘他,一代又一代的传颂他的心、他的志、他的德……
人们在插艾叶,吃粽子时,无不想到汨罗江下沉睡的灵魂,他没有别我们而去,对,只是在睡,在沉睡……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就将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于是,这个节日就传了下来,只到今天。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已渐渐淡化了这个节日,但山东这一带的人却还对这个节日充满热情,很注重这个传统节日。
早上,我一醒来,就发现自己的手腕上有一根用几种不同颜*的线拧成的一小段绳,我问妈妈:“这种绳叫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妈妈耐心的回答了我的问题:“这叫“五彩丝“,也叫“花绳”。传说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所以,每到端午节,只要是小孩子,不分大小,手上都会系一根这样五彩的绳。”“哦”我答应着,但还是不想戴它,因为我是个贪玩的孩子,这东西在手上还蛮别扭的。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当然是吃粽子。上午,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外婆家帮忙包粽子,而外婆呢?早就准备好了箬叶、糯米和丝线。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里面放上一个大枣,为的是让粽子的味道更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我看着外婆那娴熟的动作,心里痒痒的。于是,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一片箬叶,将它折成圆锥体,放入米,再把多出来的箬叶折过来,盖住米粒,结果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过不去,不听话地跑了出来。我连忙又拿了一片箬叶把它们裹住,可是他们“米多势重”,我只好向“大将*”外婆求助,外婆一来,这个”小兵”就没招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包好了一盆粽子。
要煮粽子了!外婆先将锅里倒上水,然后将粽子一个个的放进锅中,用慢火煮一个下午。煮好后,一打开锅盖,香味就充满了整个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仅甜在口里,还甜到了心里!让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端午节,是多么热闹,多么快乐,我们要将这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下去。直到永远,永远……
一年中有许多节日,有春节,儿童节,中秋节……而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
今天是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我们全家人一早起了床,就忙着做一件事——包粽子。在这一天里,包粽子是不可少的一件事。我和妈妈买了糯米,鸡蛋,黄豆,和五花肉做粽子的馅料。我们把它们都洗干净,再把豆泡上几个小时。首先,我是看着妈妈包的,她的动作非常娴熟,几下就包好了一个。于是,我也学着妈妈包粽子。我先在箬叶上放了一块肉,再放了一些黄豆,然后放了一堆糯米,就把箬叶合上包起来,但包得十分丑,像包子似的,馅料一会儿就漏了出来。于是在妈妈的帮助下终于把粽子包好了。最后,我们就是要熬粽子了,我们把包好的粽子放入一个大锅里,再熬上6个小时,到时满街都是粽子的香味,真的想让人多吃几个粽子。
到了中午,从远处传来一阵龙舟的鼓声,我就和爸爸飞奔去江边。那里人山人海,场面非常热闹。当我好不容易挤到江边时,队员们已经准备好了,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一共有3条龙舟,分为红,蓝,绿队。只听“啪”的一声,3条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着终点飞去,3条龙舟都划得很快,队员们咬紧牙用力划着,再加是雷鸣般的鼓声,场面十分热闹,大家都在喊着加油,加油。豆大丁的汗珠滴在队员们的头上,3条龙舟都不甘落后,就快到终点了,我心情十分紧张,不知道那队赢。最后红队用尽所以力量,赢得了比赛,江岸两旁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到了晚上11点,我才躺着床上,心想;今天虽然很繁忙,但我感到无比开心,我希望下一年的端午节快点到来。
关于端午的习俗的作文有哪些?3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或诗人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源于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
屈原与端午节的起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主张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力主联齐抗秦。然而,他的主张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谗言中伤,遭贬谪放逐。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这些作品抒发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忧民之心,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见国家沦陷,悲愤交加,于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端午节习俗的形成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悲痛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渔民们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并投放饭团、鸡蛋等食物,希望能让鱼龙虾蟹饱腹,不会去侵食屈原的身体。人们仿效渔民的做法,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的形状据说就是从当时的饭团演变而来。
此外,为了驱邪避疫,人們在端午節會在門上悬挂艾叶和菖蒲,并在房屋中燃点雄黄。雄黄酒也是端午節的傳統飲品,相傳可驅除毒蟲和瘟疫。
端午节的活动
赛龙舟: 相傳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表達对他的敬仰和缅怀之情。龙舟竞渡在端午节期间十分盛行,是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吃美食,其形状、馅料各异,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哀思和怀念。
喝雄黄酒: 雄黄酒是一种用雄黄浸泡的米酒,具有驱邪避疫的功效。端午节饮用雄黄酒是传统的习俗之一。
端午节的习俗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