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材第20页的例题5及其相关“练一练”部分,其中涉及到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具体包括练习五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认识和理解中括号的使用及其在算术表达式中的作用。他们将掌握处理带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的正确运算顺序,并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
教学步骤: 一、复习和引入新知识
复习第20页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口头回答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解释其理由。通过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书演示,其他学生则在练习本上完成题目,并进行集体订正。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算式应如何计算?
在算式中添加小括号,例如“24×18−16÷2”,并讨论最后一步应如何处理乘法和除法的问题。 提问:在混合运算中,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引入新课程内容,介绍中括号的概念及其写法,并提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
二、教学新内容
讲解运算顺序的重要*。中括号是放置在小括号外面的第二层括号。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学习在一个算式中如何处理同时包含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情况。 提问:如何处理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情况?
展示并讲解例题,例如《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分析特点,并明确先计算小括号内部的内容,然后再处理中括号内部的内容。 提问:在处理这类算式时,小括号内的计算结果是多少?接下来应该处理中括号内的哪一步?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相关题目,要求学生口头说明每道题目的运算顺序。指定两名学生进行板书演示,其他学生则在练习本上完成题目,并进行集体订正。
完成练习五的第1题,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的方框内填写数值。老师出示小黑板,学生口头回答,老师则在方框内写下相应的数值。 提问:在第1小题中,应该先进行哪些计算步骤?其次是什么?最后是什么?
指导学生逐步阐述练习五第2题的运算顺序。
五、课堂作业 布置练习五的第2和第3题作为课后作业。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从一堂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课看小学数学教学的得与失
这堂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认真反思和改进。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和灵活*,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
从课堂实施情况来看,第一个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能够掌握运算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但在第二个目标上,我引导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方面做得还不够,未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第三个目标,我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但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 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1. 课前复习: 我设计了多道整数四则运算的复习题,帮助学生回顾运算顺序,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这个环节设计合理,衔接自然,效果良好。
2. 新知引入: 我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导入新课,并力求语言精准生动。然而,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环节出现了偏差。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提取的信息过于发散,与本课内容关联*不强,导致教学节奏被打乱。
3. 新知探究: 我通过让学生分别计算有括号和无括号的算式,引导他们发现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从而引出“一题多解”的概念。这个环节设计巧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没有充分利用“一题多解”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劣,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最优解法。
三、 教学反思与改进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情境创设要有的放矢: 在利用情境图导入新课时,我应该设计更有针对*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关键信息,避免学生提取的信息过于发散,偏离教学目标。
2. “一题多解”要注重深度思考: 在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过程中,我应该鼓励学生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劣,并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最优解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价值: 在讲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例如购物、计算身高差等,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我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点,设计分层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打造更加高效、生动的数学课堂。
六年级数学分数混合运算教案3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对练习十二的第6至11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实际*作。这些练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培养他们灵活运用规律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首先,让我们直接解答下面的几个题目,以加深对基础概念的理解:
6
7
÷
6
11
\frac{6}{7} \div \frac{6}{11}76÷116
1
9
×
3
\frac{1}{9} \times 391×3
1
÷
2
3
1 \div \frac{2}{3}1÷32
3
4
÷
3
5
\frac{3}{4} \div \frac{3}{5}43÷53
11
6
×
3
11
\frac{11}{6} \times \frac{3}{11}611×113
4
9
÷
3
8
\frac{4}{9} \div \frac{3}{8}94÷83
24
×
5
6
24 \times \frac{5}{6}24×65
接着,我们将进行练习十二第6至11题的详细分析和完成:
完成第6题:指定学生进行板书演示,并进行集体练习和评讲。
完成第7题左边竖排:学生首先划定运算顺序,然后*完成,并进行集体评讲。
计算下列题目,尽可能简便:4
5
×
10
3
−
2
5
×
10
3
\frac{4}{5} \times \frac{10}{3} - \frac{2}{5} \times \frac{10}{3}54×310−52×310,7
8
÷
3
8
−
1
8
÷
3
8
\frac{7}{8} \div \frac{3}{8} - \frac{1}{8} \div \frac{3}{8}87÷83−81÷83,5
9
×
(
18
35
−
9
40
)
\frac{5}{9} \times \left( \frac{18}{35} - \frac{9}{40} \right)95×(3518−409),指定学生进行板书演示,并进行集体评讲。
完成第8题: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进行集体评讲。
完成第9题: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后列式解答。
完成第11题:学生理解题意,确定所需条件,列出算式并解答,进行师生共同评讲。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强化训练:
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分数,例如4
5
×
(
)
−
2
5
=
2
\frac{4}{5} \times ( \quad ) - \frac{2}{5} = 254×()−52=2,(
)
÷
6
25
−
2
7
×
7
8
=
19
4
( \quad ) \div \frac{6}{25} - \frac{2}{7} \times \frac{7}{8} = \frac{19}{4}()÷256−72×87=419。
小明错误地将除数5
6
\frac{5}{6}65看作5
8
\frac{5}{8}85来计算,得出结果为120。正确的结果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