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教授了关于《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的课程,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课程结束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并希望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和接受批评。
这节课主要探讨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从商品生产的角度,如何通过优化包装设计等措施来减少未来的废弃物;第二,从商品使用后的角度,如何重新利用废弃物,发挥其潜在的价值。
教材在内容设计上非常全面,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即内容可能有些过于抽象和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缺乏实际*作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减少了对“包装盒的观察研究”的强调,而增强了“生活物品的重新使用”这一环节的重要*。
在“生活物品的重新使用”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首先是活动一:要求学生针对教材第25页中间的三幅插图中的物品(包装绳、玻璃瓶、塑料袋),讨论它们的可重新使用方法。
其次是活动二:分小组比较,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个小组能想出更多关于1.25升可乐瓶的重新使用方法。
最后是活动三:小组竞赛,评选哪个小组提出的1.25升可乐瓶的最有创意的重新使用方法。
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在不到6分钟的时间内,学生们想出了惊人的数量和创意。最高的小组提出了33种方法,而最低的小组也有13种方法。这显示出学生们对如何重新利用日常物品有着积极的思考和创造力。
特别是在“竞赛”环节中,学生们提出了各种新颖的想法,例如将可乐瓶用作放大镜、制作水钟或沙漏等,这些都展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综上所述,这堂课不仅教授了关于减少废弃物和重新利用的重要*,还通过实际的小组活动和竞赛,激发了学生们对环境保护和创新的兴趣。这也让我深刻思考到,在科学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实际参与和理解至关重要。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范本2
通过前面对用数学和连加、连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较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提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对图式加减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平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面的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