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老师的启发下,我把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到了课堂当中。第一课时总体进行得很顺利,各个环节扣得很紧。本课课文是没有注音的,但由于生字不多且较为简单,所以我仍然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揭题时就解决“插”“秧”两个字,并引导学生标注小节号。教师先范读课文,学生有一个整体感受以后,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并圈出有困难的生字。出示生字词认读,读熟以后再自读课文,同桌两人互读并打分,再有目的的抽读各种分数的学生朗读,让孩子自己说说哪些小朋友读的好,好在哪里,但是这个地方既要把时间给够,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抽读完以后就可以全班齐读了,然后再我的引读下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开始分析课文。这时,板书要有目的*,要为揭示两个小节的景物变换顺序作准备,培养孩子的方位感。课堂结束前,留下一道作业:仿写句子。

这节课的气氛很好,孩子们很投入,再加上奖励他们小红花,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多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插秧》教学反思

1、个别读的时间不够,不能保障每位孩子的正确朗读。

2、字词的认读时间也不够,个别较弱学生不能马上流利的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的教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没有取得预计的效果,还要再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且发自内心的参与到朗读当中来。

我学会了插秧2

六年一班 唐跃坤

去年的一天,爸爸妈妈要去田里插秧。我一听,兴奋地说:“我也要去!”爸爸说:“你去可以,但要学着插秧。”我胸有成竹地说:“插秧嘛,小意思!”于是,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稻田。

到了稻田,我首先学出秧。我模仿妈妈的样子,拿起一把秧苗放在左手手心里,用拇指和食指将秧苗顶出。果然,一小撮秧苗就出来了。我反复练习,慢慢地掌握了出秧的方法。

学会了出秧,就开始学插秧。左手出秧,右手插秧。我用左手出了一撮秧苗,右手往泥里插,可是一插,秧苗全部散开了。妈妈见了,说:“插得太浅了。”我照着妈妈说的做了,可是这次只剩下一个秧苗尖露在上面。不等妈妈说话,我就知道插得太深了,于是又拔了出来。这次,我有些生气了,用力一插,连尖都没了。我气得跺脚,一脚把秧苗踩进泥里。

妈妈走过来,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做任何事都会遇到挫折。如果你在已经学会了一半的时候灰心放弃,就前功尽弃了。你真的要半途而废吗?”我一想,对啊,既然出秧都学会了,插秧肯定也难不倒我!我重新振作精神,继续练习。这次,我小心翼翼地插,不深不浅,秧苗笔直地立在那里。我欣喜不已,我学会了插秧。

在这场劳动中,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虽然短暂,但也弥足珍贵。重要的是,我还学到了一项新技能。我明白了,做事要认真观察,掌握方法;要有耐心和毅力,才能取得成功。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3

注重句式转换的训练。 我重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设置了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训练。此前的训练效果不佳,但这次直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转换句子,学生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下次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需要转换的句子,逐步培养他们的技能。

在理解词语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在理解“激烈的”和“纷纷”等词语时,我注重将其放入具体语境中,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例如,引导学生知道“激烈”的常见搭配,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以深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注重朗读指导。 我抓住课文中每个人物的语气特点,让学生读出感情,将他们带入故事情节中。通过针对不同情感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增进对人物*格的认识。

除了以上优点,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减少提问的琐碎*和数量,多让学生质疑、释疑,将学习的主动*还给他们,以活跃课堂氛围。

在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使他们能更有效地进行合作讨论。

总体而言,这节课的课堂氛围非常好,学生对科学童话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在布置课本剧作业时,每个小朋友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相信,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的课本剧表演会非常精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