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材料作文的思辨*

思辨*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材料作文应试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写作原则。从应试角度看,考生怎样才能确切把握住材料作文的思辨*呢?

高考材料作文思辨* 2(热门1篇)

一、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材料不能孤立地看,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例如: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二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就要发霉了。可是,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在古代,父母生下女儿,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米做的酒。十七八年后,这酒竟然成了女儿婚礼上的佳酿,人们还给它起了个美丽而惹人遐想的名字:女儿红。

以上材料千万不能孤立看,如果我们只注意到材料的局部,或紫*的部分,或黑*的部分,我们都将会造成审题立意的错误或者偏差。只注意紫*的部分,我们也许会得出:时间能改变一切,量变到质变等结论;而当我们把材料的前后部分结合起来看,(特别注意材料中“可是”二字)得出的结论显然不一样:人生需要锻造,成功需要艰辛努力,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做事要注意方式、方法等。

二、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料”常常是摆出现象,提出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要分析“料”的深层意蕴。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六年1000多个日子。[材料2]某杂志社做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遇到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作文要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又特别提示考生“注意”: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

大部分考生知道“结合”,提出“要助人为乐,不要悄悄走开”的论点,但只是拘泥于表面现象,未能深究本质。

?两则调查材料实际上披露了一系列内在矛盾:一方面希望别人乐于助人,别一方面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不愿用行动去实践理想的道德境界。对人对已的不统一,理想与行动的不统一,知与行的不统一,说与做的不统一……都明显体现出一个双重道德标准的问题。优秀考生善于思辨,抓住两则材料暴露出的矛盾,透过现象深挖本质,提炼出“高扬道德的大旗”、“道义对人类精神有巨大影响”、“无为即有错”等哲理*论题,使文章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