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XX市崔家集镇周家村进行社会实践。对于从小在城市中生活的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我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并产生了许多感想。
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有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达120万,每年平均收入约3800元。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于富裕水平。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倾注了心血,为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使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进村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又能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心中对农村的想象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地用"安居乐业"来形容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人才、教育"这个话题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但教室还算明亮,课桌还未残缺,相比于偏远山区,孩子们已经感到满足。然而,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相比,却存在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下课后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这一点来看,这里的学习环境无法用"好"来形容。但是孩子们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
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渴望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然而,当我问及他们是否打算回到家乡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因为他们尚未明白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长期以来"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观念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家乡。
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的一所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他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听到这件事时,我内心感到沉重。我国城乡之间巨大的差异导致了教育观念上的极端错误。农村的孩子们为了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几乎用尽了所有的精力去学习,去考大学。然而,当这些孩子成为大学生离开家乡后,有多少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呢?人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留在家乡的是什么?仅仅是几个大学生的名字,虚幻的荣誉。人才依然匮乏,生活依然贫困。
这种人才流失现象不仅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存在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甚至存在于国内各地区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来看,该村应属于富裕行列。然而,村民们却不愿意让孩子回到家乡,这也暗示了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与韩国合作的200亩高效田。这对村里来说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韩国提供种子和技术,村里提供劳力和土地。然而,韩国人在收获后将所有果实和种子收回,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不,还没结束。抱歉,让我继续帮您:
一部分。村里还规定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到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但我们却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我们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骗。而这一切的根源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所有,村庄将比现在富裕得多!
孩子们渴望知识,而村庄也需要人才和技术。然而,一些客观现实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导致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在周家村的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未来几年内最重要的支出之一。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资金保障,支持农村教育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更应该是在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报告2
下乡支教后的感悟与反思
回到城市后,我仍沉浸在初为人师的激动与新鲜之中。这时,碰巧有同学聚会,某人提到,千万不要选择做老师,认为这种职业既平凡又辛苦,过一辈子都难以逃脱与书籍相关的生活。其实,这样的想法早已在我心中扎根,而九天的支教生活,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所面临的现实:枯燥、辛劳、平凡,甚至消磨热情,损害嗓音,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让我措手不及……然而,在这九天的支教中,我首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人*的力量,更明确了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识素养并非伟大或高尚,而是一种基本义务,超越了个人的价值取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平凡中的安然处之
小时候,我们常听到“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关于教师的赞美之辞,但在孩子们眼中,老师并不总是备受认同,甚至有时会被厌烦。做好一位老师并不容易。并非因为“老师”这一身份有多少伟大与神圣的含义,而是因为教师作为一种普通职业,必须具备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正如工程师盖一栋房子,并确保它不倒塌并无巨大荣光,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支教的第八天,临近结束,我和队友一起去了校外的田野玩。傍晚,我们走到一片偏僻的林子旁,突然听见有人喊“老师”,竟然是我们的学生!他平时非常害羞,不敢大声说话,这次他竟然主动打招呼,让我们都感到惊讶。更令我们吃惊的是,他将我们带回家后便躲进屋里,再也没有出来。与他母亲交谈后得知,他一家刚从四川搬来,住在一个拥挤的小瓦房里,五家人共用一个屋子。尽管家里人热闹,他依然保持沉默。转校后,他的成绩开始下滑。在四川,他初中才接触英语,而新学校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这种差距对他影响很大。他的母亲常常买磁带让他听,但效果不大。面对无英语基础却接受高年级英语教学的情况,我们感到十分心疼,遗憾没有提前了解他的情况。最终,我们鼓励他出来,回顾了英语基础知识,并教授了一些学习技巧。离开时,我们心里有些不舍。
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写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我们的帮助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也许,它能点燃一丝希望。或许随着时间流逝,这份担忧会逐渐消散,但我希望,以后每个教师都能关注那些内向、成绩差的孩子,不抛弃、不放弃他们。毕竟,我们没有权利对他们置之不理。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并不简单,学生中有太多微妙的变化值得我们去发掘。他们的优点与潜力需要我们去发现,或许一个不经意的鼓励,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我也是在鼓励中成长起来的,深知平凡教师的力量。某一天,当我站在教师岗位上,我希望做到“每天前进一步,永远真诚服务”,这虽不伟大,但绝不平凡,如星星点灯。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报告3
xx年7月12日早上7:30,一群怀揣着梦想与*,散发着青春与活力的15名川农文法学子浩浩荡荡的离开了昔日的象牙塔,前往本次实践基地——竹乡沐川,进行一年一度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关爱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农村居民对于文化建设和保护重要*的认识度,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提供相关实际数据和帮助,我们组成了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繁荣农村文化——走进竹乡沐川”暑期社会实践分队,前往乐山市沐川县金星胜利等村,深入基层,展开“关于沐川县农村文化生活现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问卷调查活动。
还记得活动的第一天,我们个个信心满满的带着沉甸甸的问卷,前往胜利村,揭开活动的帷幕。我们用谦逊的语气请求路人做问卷调查,我们用饱满的热情询问意见,我们用真诚的眼光寻找潜在的“客户”,但是,别人一个冷漠的眼神,甚至不会正眼看我们,只是不耐烦的向我们挥手,毫不犹豫的拒绝……这些依然打击到了我们。在被路人拒绝了很多次后,有的队员便开始打退堂鼓,觉得伤了自尊;有的队员开始埋怨他们的冷漠,心想在学校里做问卷调查这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到乡下却这么难;有的队员望而却步了,害怕再一次被拒绝。但是,当大家鼓起勇气,勇敢的迈出去,请别人做问卷时,还是会有居民很乐意,虽然会被拒绝、会无所收获,不去做是一定没有收获。
平日里,在学校我们会得到老师、同学的支持与理解,因此,做事情较为顺利。但是,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想要做事情,难免会被别人拒绝。有的人被拒绝后,害怕再次拒绝便不再前进;有的人在被拒绝后,碍于颜面便不再继续。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虚心接受拒绝,从心里接受,我们便成功了一半,至少,我们不会害怕再被拒绝,我们选择继续前进。
我们知道,电影巨星史泰龙十几年前十分落魄,身上只剩一百美金,连房子都租不起,睡在金龟车里。当时,他立志当演员,并自信满满地到纽约电影公司应聘,但都因外貌平平及咬字不清而遭拒绝,当纽约所有500家电影公司都拒绝他之后,他从第一家电影公司开始再度尝试,在被拒绝了1500次之后,他写了一个剧本四处推荐,继续被奚落,一共被拒绝了1855次,终于遇到一个肯拍那个剧本的电影公司老板时,又遭到对方不准他在电影中演出的要求。但最后,他终成闻名世界的超级巨星。
试问你能面对1855次拒绝仍不放弃吗?史泰龙能,他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能成功。
还有一个人,他在21岁做生意失败;22岁角逐州议员落选;24岁做生意再度失败;26岁爱侣去世;27岁一度精神崩溃;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45岁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52岁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这个人是谁?他是林肯,因为他坚信只要接受拒绝,再接再厉,因此能屡败屡战,最终成就不凡。
这些例子无一不说明一个道理,生活在这大千世界里,被人拒绝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坦然接受拒绝,克服畏惧心理,再接再厉。试想,如果我们就因为别人拒绝做问卷调查便心情沮丧,不再继续了,我们怎么能完成本次活动,取得一定的效果?史泰龙能在被拒绝了1855次后,坚持自己的梦想,继续前进;林肯能在多次拒绝和失败后,努力奋进,最终成为美国总统;我们在基层做问卷调查被拒绝了,难道不能够坦然接受拒绝,不断奋进吗?
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相信只有经历多次拒绝与失败后,才能收获可贵的成功,承受别人所不能承受的,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读过卡耐基的《人*的弱点》都知道,人类最大的弱点就在于遇到不顺便放弃,然而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的重来一次。伟人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多高的智商,而在于是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实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从点滴做起的,虚心接受拒绝,不断的坚持,一且就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