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阅读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往往会从中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激发出各种感悟、联想和体验。将这些感受转化为文字,便成了读后感。读后感的写作训练结合了范文讲读和写作练习两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重要手段。
首先,读后感包括了“读”和“感”两个核心部分。精心的阅读是感悟的基础,感悟则是阅读的自然延伸。没有深入的阅读,便无法产生真正的感悟。因此,读后感的第一步是对原作进行准确全面的理解,把握其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引述。这种理解不仅有助于确立立论,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论据。如果离开了对原文核心思想的理解,读后感就会变得空洞无物,写作时很容易陷入冗长的复述中,而忽略了对原文的深入解读。
其次,感悟是读后感的核心。这种感悟不是空洞的议论,也不是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作思想启发下产生的新见解,是心灵的启示,是认识的跃升。一般来说,读后感的感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释,来表现作者对原作的深刻理解。另一种是在原作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新观点。不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体现作者认识的提高和深化,力求独特而新颖,避免泛泛而谈,要力求有实质*的内容。
再次,联系实际是至关重要的。读后感不能仅停留在原文表面,而应该联系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实际,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联想,挖掘出普遍的意义。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引用相关的事例或理论,不仅可以充实文章内容,也能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因此,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实质上是以原作为指导,分析实际问题,并将新的观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
最后,读后感的结构可用“引——议——联——结”的四个字加以概括。引述原作,展开议论,联系实际,总结归纳,是读后感写作的基本步骤。除了总结之外,其余部分的次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变动。
总而言之,读后感的写作并不困难,只要坚持经常练习,积极思考,认真积累写作材料,关心生活,观察生活,同时学习一些写作理论和技巧,就能够写出引人入胜的文章。
读作文写读后感2
读作文写读后感
用漂流诠释人生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有这样一种精神,叫做坚强;有这样一种品质,叫做勇敢;有这样一种态度叫做乐观;有这样一种体会,叫做孤独;有这样一种信念,叫做希望;有这样一种冒险,叫做漂流;有这样一种人,叫做英雄……这便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传世名作《鲁滨孙漂流记》,他笔下那个勇敢机智、喜爱冒险、乐观坚强的鲁滨孙,用他二十余年的漂流,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与含义。
鲁滨孙如此不幸,他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出海远行,却流落到了荒无人烟的孤岛;他又是如此幸运,在风雨之中,船上只剩他一人侥幸生还。他的船翻了,他的信念还没翻;他生存的希望渺茫,但他还没有绝望。他手无寸铁,却盖起了自己的“城堡”;他没有工具,却建起了自己的“农潮。恶劣的条件没有把他打-倒;凶猛的野兽也没有把他吓跑。
就这样,在这不幸与幸运的矛盾之间,在这信念与希望的支持之下,在这一无所有与自力更生的并存之中,在这恶劣的条件与凶猛的野兽的威胁之中,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矢志不渝的信念,在荒无人烟的荒岛上,他竟生活了二十余年,最终回到家乡。这不可谓是一个奇迹!
鲁滨孙就这样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人生。人生就像一支谱写着春夏秋冬的钢琴曲,有的人能听出春的暖、夏的乐、秋的喜、冬的静;有的人却能听出春的倦、夏的躁、秋的愁、冬的寒。这样的差异,便取决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乐观与悲观。乐观的人,往往身处逆境,却能成就一番伟业;悲观的人,却总是屡屡错失良机,难以做出一番大事业。
鲁滨孙不但要忍受恶劣的条件与凶猛的野兽的威胁,更要忍受那孤身一人的寂寞的煎熬。自古英雄多寂寞,从来好汉皆孤单。君不见,韩信众叛亲离终却千古留名;君不见,曹*叱诧风云却无一知己;君不见,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君不见,孙中山只身一人闯新天。这些伟人,不都是在逆境之中,在孤单中成就一番伟业吗?
君可记,霍金身残志坚著《时间简史》?这位可敬可佩的科学家,半身不遂,却在逆境中为人类作出贡献,流芳百世,名传千古。比起鲁滨孙,比起霍金,比起这些伟人,我们有朋友,有亲人,顺风顺水,但我们还不是毫无成就吗?不是还得依赖父母吗?还不是总在困难之前退缩吗?我们还不是显得如此软弱无能吗?对于我们,真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我们总是一路畅通无阻,却总被一点小小的困难绊住了脚步。我们所欠的这一点“东风”,便是那一点坚持,那一点毅力,那一点乐观。
人生是什么?有人说,人生是一幅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图画,当你描绘久了,总会有流泪的日子;是一桌*甜苦辣共俱的宴席,当你品尝透了,总会有苦的感觉。人生不是故事,不是画报,它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它是诗、是歌,有笑的、有流泪的……它有大海的波涛汹涌浪花的婉约,海天交接的深邃;它是高山,有雄壮的气魄,矗立的威严,搏击风雨的胸怀。有时,它是诗,有时它是交响曲,它永远是一部不朽的艺术作品……
让信念成为我的翅膀,让自信成为我的推进器,让乐观成为我永不枯竭的动力,让勇敢成为我的利刃,我要飞上那辽阔的天空,矗立在彩虹之颠,穿梭在璀璨的星河,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我想让我的人生像花儿一样怒放,像流星一样灿烂,像太阳一样耀眼,像彩虹一样夺目。
学写读后感3
学写读后感
《学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当上完了“学写读后感”这堂作文课后,我没有半点兴奋和激动,听到同级组的老师说很好,我有些许欣慰。因为我所上的这节课是超常态的课,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课。
当我们六年级语文组确定了《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难对策的行动研究》作为本年级组研究的这个小课题后,我们就立即分工合作了。我很享受这个合作的过程,也非常乐意承担公开课的任务。
我之所以选择上“学写读后感”那是有原因(哈哈,根据需要而上吧)。开学初,学生们交上来的读后感,不是原文的缩写,就是满纸都是大道理,满肚子的大话、空话。概括一下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读”和“感”分离。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成为无根底无病呻吟。
第二、“读”和“感”在文章之中两分天下,前边的“读”实际上是写文章内容简介,后边发一通感慨就算了事。
第三、选不好感受点,不会结合实际,感想很空泛。
看来,学生们还没有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于是我便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就选择了教“学写读后感”。
为了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我设计了这一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给“读后感”下定义(写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及方向。然后通过范文《勤能补拙——〈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读后感》引路,让学生通过读、思、议等形式,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领悟并归纳出写读后感的方法——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联系实际,有感而发;观点明确,叙议结合;格式正确,过渡自然。接着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美词汇,要求达到读准确,读流利;懂意思,快速记,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来,这里也是教会学生积累和运用。然后在学生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与步骤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流沙岁月》这个故事,讨论并解决解决两个问题:一,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二、你觉得自己是一只正在酝酿“珍珠”的河蚌,还是一只贪玩的河蚌?最后让学生拟题习作。
课上完了,我觉得自己能按预期的计划完成,如果接下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动笔,老师能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作及时指导,并对作品进行及时点评,可能收效更大。
其实,学生要写好读后感,首先做到对给出的文章用心地读,用情地读;其次要选好“感受点”,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书,可写的感受点很多,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或身边的实际选择一个自己最善于写的来写;最后要联系实际,有感而发,因为没有情感的读后感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感染人的。
总之,不管上什么课,一定要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确定学生掌握的知识就要落到实处,绝不能蜻蜓点水。若果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及内容的重难点后,能根据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思路清晰,突破重难点,过渡自然,随机应变,在善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中肯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我看这节课就算成功了。记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