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雨过天晴的初夏的早上,7岁的小明明吃过早饭,就急不可耐地背着爷爷昨天用过的钓鱼竿,向家门前的河边跑去,他要学着爷爷的样子去钓鱼,自己一人去钓鱼!他走得那样匆忙,根本等不及让妈妈把头大梳理整齐。你瞧,挽头发的黄丝巾和绿丝带松松地趴在头顶的发髻上,碎头发一缕缕地飘动着,像跳动的鸟窝。
河边茂密的柳枝丝丝低垂,随风摇摆着婀娜修长的腰身。明明记得爷爷钓鱼的地方,是在小河北面,一个靠*的地方,那里的水草和灌木生得特别肥壮。明明一边跑一边这样想着,不一会就已经到了。这儿晒不到太阳,既凉快又清静,真是钓鱼的好地方。“爷爷真聪明啊!”明明心里夸赞着爷爷。
“嗖”地一声,明明用力把钓线甩进了河水,自己的影子霎时被一圈圈涟漪荡漾开了。明明轻声惊叫:“哎呀,可不能让鱼儿看到我的影子啊!我得把自己藏起来才行!”于是,明明在周围的水草最密最深的石块上坐了下来,那石块上长满了茸茸的青苔,可是明明哪里还顾得上呢,便一屁股做了下来,为了让自己隐蔽得更好,明明尽量将身体向深草中斜过去。然后认认真真地握着鱼竿,目不转睛地盯着钓线,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
忽然,一个陌生的声音传来:“你好,小朋友,请问这条路是通往杏花村的吗?”
原来是一位陌生的问路先生,可是,明明哪里敢回话呢,说不定讲话的声音会把正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呢!于是,明明远远地向这位问路人招招手,请他走近一些再悄声告诉他。
问路人见此情景,欣然地笑了,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于是,情不自禁地吟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就是千古传诵的唐诗《小儿垂钓》,而这位问路人正是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胡令能。
小儿垂钓2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唐诗中对于这一主题的描写相对较少,因此显得格外珍贵。整首七绝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小儿垂钓的生动画面,以及孩童特有的纯真和专注。
在前两句中,诗人通过“蓬头”、“稚子”等词汇生动地描绘了小孩的外貌,突出了他的天真可爱。通过“垂纶”、“侧坐”和“莓苔草映身”等描写,诗人生动地刻画了小儿在野外垂钓的情景,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转而描述了小儿对过路行人的回应。通过“借问遥招手”,诗人巧妙地描绘了小孩机智的一面,展示了他对钓鱼的专注和聪明。而“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更是深刻地表达了小儿的担心,使读者更加感受到小孩天真童趣的同时,也不禁为其聪明机智而赞叹。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描绘儿童生活的同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小儿的天真可爱和机智聪明,使读者在平淡中感受到一份纯真的美好。
小儿垂钓改写3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座宁静的圆湖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期望。随着一声轻响,一根鱼线划破空气,飞入湖中,激起水花四溅,我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中。这一切发生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我前往钓鱼城尽情体验了一把垂钓的乐趣。
上午,我站在湖边,初出茅庐地垂钓着。我将玉米钩在鱼钩上,打开保险栓,拉着鱼线,用力一甩,然而鱼线却游荡回来,就在我不远处。算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吧。我坐在湖边,双手握杆,静静等待鱼儿的上钩。湖水连绵起伏,墨露*的水面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
突然间,鱼竿猛地动了一下,我一时未能反应过来,稍显迟疑。我甩动鱼竿,然而那颗玉米兄却光荣牺牲了,而“猎食者”却逃之夭夭。我打起精神,再度投放好玉米,用力一甩。这一次,我甩得更远,自信满满,甚至有些超自信。经过漫长的等待,一条大鱼终于上钩了。我兴奋地拉着鱼竿,这可是我垂钓生涯中的第一条大鱼,决不能让它逃脱。怀着坚定的决心,我与大鱼纠缠了好一阵,最终,我如愿以偿地将它成功地垂上岸。
夜幕降临,天空中升起一轮明月。我披着月光,踏上了皎洁的月*之路。这次美好的垂钓经历让我在电报路小学六年级八班留下了深刻的回忆。——谭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