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AABB和ABAB的叠词的特点,积累这两类词语。
3、学会5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济”,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嫦娥的品质。
情感目标:
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媒体设计:
课文录音、投影片
三教时
第一教时
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能力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一、赏“月”吟诗,引入新课。
投影富于*彩感的《月之图》。
在中秋的夜晚,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从水面升起,作为一个受过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心中此时会不由冒出许多的诗句来,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让生去补)
在四年级,我们还学过一首苏轼在中秋之夜写的词……
引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是啊,在月圆的中秋之夜,天各一方的人们多么盼望能和自己的亲人相聚在一起。这是一个多么温馨而甜蜜的时刻啊。记得小时候,一到中秋的晚上,我常常倚在奶奶的怀里看月亮,看吴刚伐桂,看玉兔捣*,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题,解题:奔,奔向。
“奔”是个多音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任务:
(1)读要过关(正确地读,流利地读)
(2)自学好生字新词(会读、会写、理解),常规:比较组词、课后描红。
2、自学情况交流。
(1)认读生字词。
远古昆仑山后羿逢蒙嫦娥
敬重*诈贪婪接济宝剑时值中秋迫不及待
威逼翻箱倒柜洒满银辉焦急树影婆娑企盼
(2)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不足处及时指导练习。
(3)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归为一段。
讨论交流后总结。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第7、8自然段):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再让学生试着用简练的语言给三段分别列一个小标题,交流后板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
(4)看词语串讲课文。
师:列小标题,我们是把课文读短了,这是本领;读完课文,头脑中留下了印象,这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头脑的印象生动地讲出来,这也是本领。这节课先来个简单的,请你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将这个故事讲出来。试试吧。
同桌共练→指名讲述
三、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
2、采记“吴刚伐桂”、“玉兔捣*”等有关中秋、月亮的传说。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教时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情感目标:
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从图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读美丽的民间故事——(读题)《嫦娥奔月》。提起“嫦娥奔月”,我们头脑里就会出现一幅画。什么样的画?
2、(课件出示)看,引说:蓝蓝的——天,圆圆的——月,衣带飘飘的——嫦娥。感觉怎样?(美)
3、课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嫦娥奔月的这幅画面,能找到吗?
4、读一读。读文字有什么感觉?(同样“美”,板书)(激发)向往美的同学一定争着读;心中拥有美的同学一定渴望读)
5、老师也想读:(老师读,不同,我们来对照读一下,到底有什么差别。)
飘飘悠悠——飘悠(更轻更柔、有一种飘荡的美感)
碧蓝碧蓝——碧蓝(喜爱的情感在里面)
二、揣摩人心
1、这段文字抽出来读我们感觉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送回文章里去,把课文整体读一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还认为嫦娥奔月仅是画面的美吗?
2、学生轻声读课文。
3、人更美:心地的善良。能具体说说吗?先默读,把一些支持你想法的语句用线画下来。
学生读画后:同学们一定把自己的认识化为了智慧的波浪线了,我们来交流。
先从总体上把握。体会在两点上:一是接济贫苦的乡亲们。二是不让坏人逢蒙害人,不顾一切吞下仙*。
(1)什么是“接济”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的吗?
例:村东的王二家没米下炊了,孩子们围锅台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村西的李三家又添了一口,孩子是生了,却一块布来包裹,嫦娥知道了,就立即……
这种给以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接济”,像这样事例说也说不完,所以乡亲们都——十分喜欢她。
(2)第二件事情是关键,这件事是因一个人而生,那个人就是——逢蒙。那是一个*诈贪婪的小人。“*诈”(虚伪骗人)体现在哪儿?“贪婪”呢?(“把仙*交出来!”)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是怎么做的?读。
“周旋”,什么叫“周旋”呢?这样,我们来演一演,我来演那个*诈贪婪的逢蒙,谁来演嫦娥?
逢蒙:快把仙*交出来?
嫦娥:仙*?什么仙*?
逢蒙:别装蒜了,你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得到的,那天,你丈夫把*交给了你,是你藏起来了,说,藏在那儿了?
嫦娥:你一定听错了,那天是他采的草*卖了钱当我藏起来的。逢蒙兄弟,你缺钱吗?我送你一些。你先坐下,喝口水,我来给你拿。
逢蒙:哼,别跟来这一套,我不会听错的。(接着翻箱倒柜搜起来)
与扮演嫦娥者交流:你为什么要与逢蒙周旋呢?(照应课文中的“心想”)当周旋失败后,你又为何一口吞下仙*?(进一步强化“心想”)
多善良的嫦娥啊,谁来将第5自然段来读一篇,再现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4、(接着学生),嫦娥吃了仙*,突然身体就变轻了,飘飘悠悠飞了起来……(读那段文字)
5、现在我们感觉这段文字美,是不是又多了一个理由,那是——因为嫦娥的心美。
6、嫦娥的心是美的,但嫦娥此刻的内心你能体会到吗?你愿意成为的嫦娥的知音吗?请你用一个词语描述嫦娥此刻的心情。
(1)欣慰——可以让乡亲们少受到伤害,救了乡亲
(2)遗憾——不能再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了
(3)留恋、不舍——留恋人间的生活,这人间有他的丈夫,那位勇猛无比的后羿。
7、如果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了自己精心收拾的那个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曾经与乡亲生活过的村庄,越飞越高,心中涌起的最强烈的情感应当是什么?这幅图有个细节是不是改一改更适当呢?(出示修改后的图)——我们是不是也把这段文字改一改。(泪眼朦胧,不时回转头来遥望大地。)
三、升华情感
1、嫦娥深爱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呢?你从课文里哪些细节得知的?读7小节,我不想听你说,我想听你读。(放音乐)
2、、后羿对嫦娥的情感,也是天地可鉴。“嫦娥!嫦娥!”这是课文中后羿唯一对嫦娥说的话,其实,后羿的心中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啊。但万语千言,一切均浓缩在这连声的呼唤声中,全体男生读。
3、同学们,嫦娥奔月就意味她与丈夫……意味她美满的家庭将……意味乡亲们再不能……现在再读这段话(第六小节),你的心情怎样?(交流后)让我们带着对嫦娥的敬意,带着美好事物破裂带给我们的无奈、伤痛再来读这段话吧。
4、因为这样的美好情感,也就产生一个美好的节日,那就是——读最后一小节。
四、引疑探究
其实,《嫦娥奔月》有许多版本,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指名学生讲偷*的故事。
讨论:你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纯洁的月亮,纯洁的嫦娥——美)
师:我也喜欢,但课文的故事里,我也发现了问题(指导自相矛盾处),我曾经跟大家讲过,编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圆其说,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编得更完美呢,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课后完成。
“嫦娥奔月”观后感2
2007年10月24日晚6点05分,承载着*几千年飞天的梦想的嫦娥,终于踏上了征程。西昌,这个曾经发射过神州五号的卫星发射基地再次聚集着世界的目光,让自己历史更增添了一份厚重。也许多年后,历史教科书上一次又一次的回忆着这个地方,属于这个地方的历史。
嫦娥,一个美丽的名字,在*人的眼中永远都是美丽的化身。嫦娥奔月,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人们还记得嫦娥在广寒宫下的期待,没有别人陪伴,唯独一个可爱的玉白兔与自己的寂寞陪伴。千年来,不管是人文骚客,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总是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面对对面月球的她,仿佛在那里面,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境。人们苦苦寻找能够接月球的机会,千年的飞天梦终将是一场遥不可及而又无奈的梦。
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人明白了千年的传奇可以实现,于是一代代的科学巨人开始了忙碌,开始了没日没夜地钻研。是无数科技人员数十年默默奉献,架起了“嫦娥”100多万公里迢迢奔月路,拉近了*人与太空的距离。从“两*一星”到“载人飞船”,再到“探月工程”,*人靠自己的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飞天”与“奔月”的梦想。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gzzongjie/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爷爷对我说:“37年前,*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轨道,茫茫夜空中,人们通过肉眼就能看到“东方红一号”在缓缓运行,耳旁仿佛能听到清脆的《东方红》乐曲声。”
我很欣赏在直播的时候,没有任何的解说,我们竖起耳朵聆听每一个汇报。此时任何语言的解释都是苍白的,此刻的我们只需静静看着属于*的骄傲翱翔在太空,静静的感受这个神圣的场面和时刻,“10、9、8……”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大厅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点火!”“起飞!”巨大的显示屏上,乳白*的火箭喷射出桔红*的熊熊火焰,托举起重量243吨,全长52米的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它像一条喷火的巨龙,稳稳地飞向遥远的太空。每个现场的人,目光都紧紧抓着这个快速飞行的家伙,生怕一眨眼跟丢了它,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火箭最后闪了一下,就象星星,随后消失了踪影。妈妈说的话最有意思,她说:“蓝天蔚蓝的颜*,载着我们的梦想,五彩的云朵是我们丰富的想象。在小的时候,就是看到飞机也是惊叹不已,而现在,运载火箭都能上月球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实在是太伟大了,值得我们骄傲!”
嫦娥奔月优秀教学设计3
“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叙说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升天奔月的事。尽管一走就是数千年,可人们还是由衷地喜欢它,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这个故事中都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如何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呢?
一、块状教学,让课文获得脉络美。
课文意境优美,情节动人。
以上的四个片段:赏月吟诗——察识月美;图文对照——体会景美;探究交流——感悟人美;
引疑探究,升华情感。简明的教学线索将课堂“切割”成清晰的“块状”,让学生从这种简单之中获得对月亮的情感体验,对思想的启迪,人物审美的熏陶;简洁平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语言、感悟文字,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当地。让学生读悟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月美,景美,人更美,真正做到在读中悟,悟中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二、情感朗读,让学生得到升华美。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两位前辈的论述指明了阅读教学的一个最为本质的方法。“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我以为“读”是“对话”的中介与凭借,“对话”是建构在读书基础之上生成的一种“言语智慧”,是学生感悟、吸收文本语言后获得的发展*言语。读书不仅是通过发音器官念出字音的过程,它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即:口诵心维。惟有如此读书,师生对话才不会成为一问一答式的“机械运动”,惟有如此读书,学生才能成为文本的“知音”。
“以读悟情”在本文教学中充分得以体现。文中描写嫦娥奔月的画面的句子写得很美。我让学生看着文中的插图,在配有的音乐中,指导学生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去读。当一位学生很有感情地读出来以后,我就又夸赞她“是用她的情和爱读了出来的”。在这里,我把朗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三、关注语言,让课堂重塑精品美。
立足本体,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何谓语文,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可见,语文教学应围绕着听说读写做文章.而听说读写的载体是什么呢是语言文字!
“课标”强调:“工具*与人文*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我们更应看到,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它实际上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感情真挚,内涵丰富,通达天地,畅晓古今,可谓包罗万象。其他所有目标,诸如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等等,都是围绕附从于语言学习这个中心的,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达成的。
换言之,语言是载体,是根本,根本不存,其他都无所附丽。因此,我以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一定是一节关注语言、发展语言的课。
《嫦娥奔月》透露着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如何才能勾起学生对情的感悟,体验着这特有的人间真情?我让学生潜心会文,细细读课文,体会文中的人物,景物之美,人间真情之美,并在文章的后面写批注,最后再读课文读出感受。这种读有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想想、画画、写写,再读读,有指向*的读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关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嫦娥人*的美丽。我指导学生关注课中“周旋”一词的理解,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细节,去感受嫦娥的机智与善良。在对细节(语言)的品味中,让学生在那场景、那人情中收获着浓郁的情之熏陶,爱之浸染。景美、人物更美,画面诗情画意,充满遐想。此间,我穿针引线,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较好地形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较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出人物形象,全面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