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的重要*。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忍*法家拂士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孟母教子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运用成语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戒骄戒躁,刻苦磨练。只有谦虚谨慎、精益求精,才能不断进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学无止境,刻苦磨练的道理。只有谦虚谨慎、精益求精,才能不断进步。
一、简介孟轲,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孟母教子
(1)领读课题(子,读zǐ)。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课题中的“子”是谁?(回答后板书:孟轲)
(2)谁能把这一课题解释一下?
(孟轲的母亲教育儿子)
2、简要介绍“孟轲”:我国古代,有一位与孔子齐名(人称“孔孟”)的思想家,名叫孟轲。母亲为了教育孟轲,曾经搬家三次。开始,他家离墓地不远,年幼的孟轲常常学做扫墓、筑坟的游戏。母亲见了,说:“这里不是我们应该居住的地方。”就把家搬到了街市的附近。小孟轲又学商贩叫卖起东西来。母亲见了,说:“这里也不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再搬家,这次她把家搬到了学宫附近,孟轲游戏的内容变成了学习人们文明的言行举止。母亲见了,说:“我们家孟轲住在这里才对啊!”于是,就在学宫旁住了下来。后来,孟轲终于成了大儒家。
二、初读指导
1、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练习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孟母教子”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是什么?
(1)这篇课文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孟轲的母亲教育儿子的原因;
②孟母教育儿子的具体做法;
③孟母教育儿子的效果。
(2)重点写孟母教育儿子的具体做法。
3、课文可以分为哪三段?
(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各是一段,第二到六自然段为一段)
4、分步理解生字词。
(1)第一自然段。
①朗读,提出生字词:
孟轲kē天资zī聪颖yīng长辈bèi宠chǒng爱沾沾zhān自喜忧心忡忡chōng
②对照拼音,读准字音
③结合课文内容想想词语的意思。侧重讲解:
天资聪颖:智商高,非常聪明。
宠爱:(上对下)喜爱。
沾沾自喜: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沾沾,自己以为得意的样子。
(2)第二、三自然段
①默读,提出生字词。
公孙sūn一旦dàn樊fán笼lóng
②认读后讲解:
公孙:和欧阳、司马一样,是复姓。
一旦:忽然有一天。
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地方。樊,关鸟兽的笼子。
(3)第四、五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弯弓搭dā箭jiàn嗖sōu獐zhāng呆dāi选xuǎn左zuǒ
②各自认读,提醒注意:“嗖、左”是平舌音;“獐”是翘舌音
③结合插图讲“弯弓搭箭”。让学生指“左”(左手、左边、左上方……),讲“选”是“挑选、拣”的意思。
④讲解。
呆:发愣;
獐:一种动物,形状像鹿而较小,身体上面是黄褐*,腹部白*,毛较粗,没有角。
(4)第六、七自然段
默读,提出生字词:成绩。学生理解。
5、提示全课生字词,指名认读。
孟轲天资聪颖长辈嗖呆宠爱沾沾自喜忧心忡忡公孙一旦樊笼成绩獐选左弯弓搭箭
6、朗读课文,要求读通,结合正音。
7、用钢笔描红
“资”上面的“次”最后一笔是捺;下面的“贝”最后一笔是点。
“宠、笼”下面是“龙”,“?”画要穿过竖弯钩的“竖”部)
一、复习检查
这篇课文是怎么分段的?重点又是哪一段?(第二段)
今天,我们先共同学习第二段。
二、精读训练
1、第二自然段说“孟母思来想去,终于有了办法”,在这一自然段里有没有写“办法”呢?
(没有写具体的“办法”,只是说“孟母兴致勃勃带着小孟轲去登山,同行的还有孟轲的外公公孙将*”)
2、讨论:这里为什么不写?
(不写,我们读的人就会急于往下看个究竟,起到了吸引人阅读的作用)
3、妈妈用的是什么办法?请速读第三至六自然段,用一句话说说“办法”。
(孟母带着孟轲看外公公孙将*射箭)
4、外公箭法高明,可以用两个成语来概括。大家默读第四、五自然段以后一定能找到?
学生: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板书)
5、请读一读写公孙将*“百发百中”的话,找出两个表明“百发百中”的词语。
(外公慢条斯里地弯弓搭箭……无一逃脱。两个词语是“应声倒地、无一逃脱”)
6、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7、请讲一讲“百步穿杨”的具体情况?
(1)各自轻声读第六自然段,练习复述。
(2)简单地说:在一百步之外射箭,能射穿指定的杨树的叶子。
(3)具体地说:(与课文内容同)
(4)指名讲述
8、读第七自然段,思考;
(1)这一夜,小孟轲为什么没睡好?
(说明他想了很多:自己天资虽然比较聪颖,先生和长辈都喜欢我,但我不应沾沾自喜;外公的箭法高明,能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可不是一日之功,是平时刻苦练习的结果。我可要刻苦学习,不能骄傲自满啊!母亲让我看外公射箭,用心良苦,是为了让我从中受到教育,有所长进,我可不能辜负她的一片心啊!)
(2)“母亲让他明白了那么多道理”,你们想想具体有哪些?
(外公的箭法好,是刻苦练习的结果;与外公相比,差得太远了。我可不能有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继续前进,才会有出息)
9、如果要把第二段分为三层,该怎么分?
(第一层:第二、三自然段,写带小孟轲登山;第二层:第四、五自然段,写看外公射箭;第三层:第六自然段,写孟轲受到教育)
10、默读第二段,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学习第一自然段,孟轲的母亲怎么会想到带孟轲去看外公射箭的?
读课文回答,板书:沾沾自喜忧心忡忡
12、孟母教子的效果怎样?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雨后春笋蒸蒸日上
(2)说说这两个成语的含义
三、作业
1、联系课文或,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沾沾自喜忧心忡忡百发百中四面八方兴致勃勃慢条斯理百步穿杨雨后春笋
2、熟读文中写“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的句子
一、复习
1、指名读文中写外公“百步穿杨”的句子
(学生回答时,若把“就这样左一箭右一箭,只射得那根柳条落叶纷纷”也答上,可讨论:这句话要不要读?结论不用读)
2、读成语,正音
沾沾自喜忧心忡忡百发百中四面八方兴致勃勃慢条斯理百步穿杨雨后春笋
二、指导用成语造句
1、引导理解成语
(1)学生交流
(2)小结
忧心忡忡:心中忧虑不安。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百发百中:每次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准。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文中指四周围。
兴致勃勃:形容很感兴趣。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百步穿杨:形容箭法或*法非常高明。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讲孟轲进步快。
2、讨论:在选成语造句时节应注意什么?
(一定要考虑在一个什么适当的情况、场合下,用得上有关成语。比如:“沾沾自喜”要设想在某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或进步而暗暗高兴,这个词有一定程度的贬义)
3、自选两个练习造句
4、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见补充
5、全班讨论。
《伊索寓言》两则教案设计3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