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单元关于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的学习中,学生们普遍对这些概念感到困惑。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孩子的数感较差。
数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与数字打交道时所形成的直觉和敏感度。人们常常会将各种现象和数量联系起来,例如在比较一个空盒和一堆糖的数量时,就会运用数感来判断能否将糖装满盒子。数感的培养可以理解为懂得“数学思维”,这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要成为数学家,但每个公民都应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数感是基本素养之一。要培养学生的数感,不能仅通过教师的讲解,而需结合具体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和体验。
数感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数的感觉和直觉反应能力,是对数和运算的敏感*和理解能力。这种敏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并为理解复杂问题提供有用的策略。
举例来说,对于简便计算中的问题如289+134+111+66,能够迅速选择哪两个数相加、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数感。而那些数感较差的学生则很难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知识经验积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形式和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将数感的培养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与符号感和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升。
第一单元教后反思范文2
本单元的教材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内容包括“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和“语文园地一”等,是一组优秀的美育教材。在教学中,我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语言美和大自然的美,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尊重劳动的思想感情。
学生们对《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比较容易上手,《黄山奇石》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两篇课文也很有趣,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古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他们对本单元的课文都很感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以“秋天”为主题的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简洁凝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想象,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展示自己的情感。在理解秋天美景的同时,我加深了学生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在教学中,我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通过范读、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读等形式的朗读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数学单元教学反思3
## 数学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的思考与体会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逐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每个公民必学的科目。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学生要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如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所言:“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形成亲切感和接纳心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 创新教学实践下的思考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开展教学工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看优质课程的心得,本人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呈现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某些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对问题的初步认识。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中构建出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能够呈现给学生熟悉的学习材料,激活他们原有的知识储备。当学生产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感觉时,他们就会与同伴交流观点,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情景:"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哪个需要更多的纸板?"这一情景引发了学生的争论,激发了他们思考如何比较这两者的思考。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这两种盒子的六个面的总面积。此时,我及时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它的表面积”。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充分观察和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问题学习”为支撑点,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种。”实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旦问题使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便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思维涟漪此起彼伏,学生潜在的学习情绪自然爆发,课堂也就变得“活”了起来。
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这节课时,我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学生在学习能被2、5整除的基础上会利用已有经验脱口而出:“个位上是3、6、9的数就能被3整除。”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随意说出个位上有3、6、9的两位或多位数,然后让学生笔算验证,发现问题。我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交流,最后较成功地探究出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经历了感知—模糊认识—澄清规律特征的构建新知的过程。
三、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时,我引导学生测量各种圆形物体的外沿,并记录数据。然后组织学生分析数据,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尝试用公式表示出来。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也使他们深刻理解了圆的周长公式的实际意义。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开展数学教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和创新思维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得到发展”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