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通过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认识诗中描写的景*,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理解诗句和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用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整首诗歌。
教具准备: 古筝音乐、《暮江吟》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学习
认识诗人,解读课题
《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歌,约作于公元822年。当时,白居易在赴任的途中,通过吟咏和一笑一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他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境。
(1)“暮”指的是什么?(傍晚,日落西山)
(2)“暮”和“江”在这里分别揭示了什么信息?(时间和地点)
(3)“吟”是什么意思?(吟咏,朗读诗歌)
理解关键词,明确诗意
(1)教师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播放音乐]
(2)结合注释和上下文内容,自由表达诗句的意思。
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指夕阳,
“铺”指照射,
“瑟瑟”表示碧绿*。
诗意:夕阳照射在江水上,一半的江面呈碧绿*,另一半则泛着红*的光辉。[展示课件]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表示喜爱,
“真珠”即珍珠。
诗意:美丽的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如同闪亮的珍珠,月亮像挂在天上的弯弓。[展示课件]
领略意境,体会诗情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两句描绘了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夕阳的柔和光线,给人一种宁静安闲的感觉。特别是“铺”字的运用,表现出夕阳几乎贴近地平线,照射到江面,仿佛是铺在水中的光辉。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两句描写了新月初升的夜晚。诗人沉醉在美丽的景*中,直到新月升起、露水下降时,眼前展现出更为迷人的景象。[展示课件]
诵读佳句,背诵诗文
(1)朗读诗歌时,要注意以下节奏。[课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柔和;
“瑟”“红”要拉长语调;
“可怜九月初三夜”要读出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朗读欣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巩固练习[课件]
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的作品。全诗描绘了一幅_______的画面。
辨字组词:
暮( ) 残( ) 瑟( ) 铺( )
慕( ) 浅( ) 碧( ) 哺( )
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意思: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2
一、解析诗题
理解诗题是掌握这首诗的关键。首先板书诗题,引导学生思考:“暮”在这里指什么?“暮”和“江”各自揭示了什么情景?“吟”又意味着怎样的吟唱?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初步了解到诗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象,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配乐朗诵全诗
使用配乐朗诵的方式,先播放古代笙乐片段,然后伴随乐曲朗诵整首诗,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诗歌的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三、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
预习环节至关重要。通过提供详细的自学要求,如默读《暮江吟》、标记不熟悉的词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探索诗歌所描绘的秋日傍晚景*及其特征。
四、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理解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设计具有启发*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残”字的含义如何?如何描述残阳的形态和颜*?“铺”在诗中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句,理解诗人的意图。
师生共同创作画作: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描绘,进行创作,以加深他们对诗意和景物描写的理解。这种活动不仅检验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融合了美术教育与语文教学。
表情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彩。例如,“一道残阳铺水中”需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则需表现出惊叹之情,“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应读出赞美之情。
使用彩*幻灯片加深美感:制作根据诗意内容的彩*幻灯片,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之美。
《暮江吟》表达了诗人对秋日傍晚江景的深情感受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诗中突出的景物描写集中表现了诗人对残阳、江水、夜*等的深刻观察与感受。
六、课堂巩固练习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及鉴赏3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
半江瑟瑟②半江红。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④月似弓。
①[残阳]夕阳。这里指晚霞。②[瑟瑟]指碧绿*。③[可怜]可爱。④[真珠]即珍珠。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作品鉴赏: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