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通过描绘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散文中绘画般的*彩美和诗歌般的韵味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强化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散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理解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认真观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的方法,练习准确描述事物。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课内外有关春天的诗词,如《春晓》、《咏柳》、《绝句》等。简要描述诗的内容及意境,引导学生回忆、想象。播放《春》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
二.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充满春意的抒情散文,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天的赞歌。
借助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神韵。听完朗诵后,让学生按文章内容顺序口述自己在欣赏时脑海中出现的形象及感受。
利用图画,让学生感受美的具体形象。选择两幅图画,如《春草图》、《春花图》让学生结合课文观察、感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格,让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活跃起来。
为了使学生获得的美感具有持久*,巩固成果至关重要。首先再次感知文章(学生朗读,适当配乐),然后让学生在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任选一幅,构思一幅图画。(可口述,可画草图表示)
三.通过调动学生的口、耳、眼、脑、手,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把握,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再次阅读中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用简单明了的词语概括第一句表达的作者心情。
作者写春草时抓住了什么特征?如何具体描绘的?
作者写春花时按照哪三个层次写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作者把无形、无*、无味的风写得具体形象,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的感受上把风写活的?
作者写人们迎春的点睛之笔在哪里?
作者用了哪三个句子赞美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颠倒三个句子的顺序行不行?为什么?
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中心思想。
四.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分析《春》这篇课文,对阅读抒情散文有哪些规律的认识?(从方法和能力两方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学习文中长短句参差交错的写法,写一段秋景。作业处理方法:课下交流、互评,课上朗读好作品。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设计2
导入: 曾经有个乞丐,胸前挂了块牌子,沿街乞讨,牌子上写着“自幼双目失明”几个醒目的大字,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雪融化,小草发芽。乞丐遇到了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也是身无分文,只送给乞丐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那句话后,人们一下子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同学们猜一猜诗人送给他的那句话会是什么呢?(有说是“失去了父母”;有说“可怜可怜我吧”)。
老师:“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看不见春天真那么值得同情吗?(学生:春天太美丽了)。 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 老师:与春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老师:这样美的春天看不到真是让人遗憾。有人既看到了又写得很优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讲授新课: ① 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薄(b)烟厚薄(bo)水涨(zhng)起来了涨(zhng)红了脸 应和(h)和(h)平
② 谈谈你看到的江南的美景是什么样的? 小草碧绿如茵;花繁华似锦;春风温柔;春雨柔润
③ 理清思路,有条理地表达。 那么多的景物却并不杂乱,哪些是盼春;哪些是绘春;哪些是赞春?
④ 绘春的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⑤ 品位语言 以春草为例:①叠词的运用。偷偷的、嫩嫩——————— ②动词的运用。钻————————— ③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 学生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⑥你喜欢哪句或哪一段,说出你的理由。
⑥ 赞春部分: ①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② 作用: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
总结: 江南的春天有着可爱的事物,共同来感受一下: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花(赶趟儿),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雨像(牛毛、花针、细丝) 作者把难以描绘的春天描绘得如此美好,你觉得需要什么? 观察、情感、技巧。
作业: 写景作文:《秋》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设计范文3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通过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意图,引导学生进入文章世界。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充实想象力,跟随作者踏入山林,走向山涧,去体验作者内心,与“山中的众朋友”相会,去感受作者以动情的笔触描绘的童话般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受到什么启示?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的话也不难理解,人之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虽然是去看美景,但为何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够远足回归自然的机会十分珍贵,保有一片清澈纯净的“自然”更为难得。在自然野地里,若筑起围墙、栅栏,树立“文明”、“文化”的标志,由导游引领大批人群涌入,这样的地方已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或水泥地中间种植红绿花树,这样的“保留地”也不算是真正的自然。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所,只为拍张照片留作纪念,也不算真正的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只是像旁观者般看待,然后回家“创作”,也不算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我们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礼物,只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拜访我的朋友”,在山水间与亲友相会,放下红尘的担子,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槃,仿佛不知道我是物,亦或是物是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者说是与自然融合。人生若能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融合,足以成为永恒的记忆。
课后记: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学生们都很喜欢这篇文章,我让他们尝试仿写一篇小文章,他们的创作都很生动。
附: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构思新奇)
古桥——古老的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朋友”聚集在一起,宛如一个大家庭、一个村庄。作者只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小成员。哲学家们曾经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提出了“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的概念。这些概念并不难理解——人类的行为无一不在彰显人*的印记;人类的发展应与人*相契合。当我们看到自然景物化身为亲朋好友时,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当作者彻底放松身心,与自然景物亲密接触时,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融合,通过回归的方式实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