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朋友》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培养学生喜欢与老师同学交往的情感、态度。
2.初步培养学生主动交往,游戏守规则,讲文明、有礼貌等良好行为习惯。
3.初步学习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基本知识,会与老师、同学交往。
4.经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过程,学习交往的方法,在交往中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自己制作的各式名片、一朵花、一面小鼓。
活动过程:
一、认识教师
1.展示“第六实验小学”背景图,简介学校情况。
师:在学校里学习,会认识很多的新朋友,那怎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让大家很快的认识你,并成为朋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新朋友》
2.师生之间互相介绍。
师:老师想成为你们的大朋友,你们想认识我吗?老师自我介绍(出示名片,介绍姓名、生日、电话号码、兴趣特长,并展示特长。)
二、说说自己
1.师:刚才大家都认识老师了,下面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让我们大家认识一下。(介绍前教师先告诉学生一些与自我介绍有关的知识,如介绍时先说说自己的姓名,接着介绍一些自己的相关情况,包括自己名字的来历、年龄、属相、兴趣爱好等。注意声音洪亮,说话完整))
3.游戏:击鼓传花、自我介绍
(1)讲解游戏规则。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然后用一块布蒙住他的眼睛,由他来充当我们的小鼓手,进行击鼓。谁愿意来?
学生很积极,纷纷举手。
下边的同学就听着小鼓手的鼓点声来传花,传的时候请按照顺序,一个传给一个。如果小鼓手的鼓声急促,下面传花的同学就要传得快些,鼓声慢就传得慢
些,老师叫停,小鼓手就停止击鼓,花传到谁手里谁就给大家作自我介绍,听明白了吗?
三、谁的新朋友多
1.你能叫出班上几个同学的名字?可以按一定的顺序叫,同桌相互记一记、比一比。
2.比一比谁认识的新朋友多。全班进行比赛。
3.同学们,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新朋友的名字的?(学生有的说可以看课本、作业本封面等;有的说可以问别人;有的说可以听老师叫名。)
四、互送名片交朋友
1.和老师交朋友。
2.和同学交朋友。
3.游戏:找朋友。
播放音乐《找朋友》,同学们在音乐声中互相交换名片。(鼓励学生大胆活动,去寻找新朋友。)
4.读名片,与自己的新朋友握握手。(学生遇到看不懂的名片还可以请教新朋友)
五、互相帮助快乐多
1.你们刚上小学,一定会遇到很多不顺心和不快乐的事,碰到一些问题和困难,能对朋友们说说吗?
2.碰到问题和困难时,你希望谁来帮助你?哪个朋友帮助了你?
3.你帮助谁解决了问题?你对他说了什么?你们快乐吗?
朋友帮助你,你帮助朋友,大家都快乐。
播放歌曲《找朋友》,师生一起跳集体舞,感受“朋友多快乐多”。
《认识新朋友》教育教学反思2
1、正确处理活动与指导的关系
活动中,学生是主体。面对不同个*特征的学生,教师若不注重指导,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自由散漫或注意力分散,难以实现活动目标。因此,教师既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在活动前明确要求,并于活动中及时组织、指导,维持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如此,活动才能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体验。
2、把握活动中“动”与“静”的搭配
低年级学生自控力较差,活动中应合理搭配动静、控制节奏。根据活动实施,活动环节时间略显不足,节奏较快,学生活动不够充分。教学重设计应考虑将本主题活动安排为两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制作创意名片、交流、展示和倾诉;生日活动也能更丰富多彩。
3、把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制作名片的环节并非活动的重点,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交流。教师应避免将活动变成手工课。
4、重视活动的课外延伸拓展
为提高目标达成度,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尽快熟悉同学和老师,感受拥有朋友的快乐。可以安排一节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毫米的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谈话引入法、矛盾冲突法、演示*作法
【学法】动手*作、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每小组的一把只有厘米刻度的硬纸尺、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看看是谁来了?(出示孙悟空)
他带来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孙悟空表演几招吗?
看清楚了,变、变、变!
师:哎,你看到了什么?
师:是啊,金箍棒越变越短,最后放进耳朵里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
(1)出示木棒一根,来估一估它有多长?(生:一米长)
师:来现在让金箍棒变短。(变成后让学生猜有多长?20厘米)
小结: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的时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书:米和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看来我们同学心中这把尺子还是很准的。现在是越变越短,越变越短,最后变到孙悟空的耳朵里了,那大家猜一猜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啊?
生:不到1厘米。
2、动手测量
师:这是你的猜测。到底有多长啊,咱们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顾测量方法。(出示判断题)
(2)会了方法后同学们开始量一量吧!
你们测量的结果是……(生:7小格,不到1厘米……..)
3、导入新课
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了。要想精确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师: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
生:1个小格。(学生台前指指看)
师:从哪到哪?看清楚了吗?
生:尺子上任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请你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吧。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
师:同学们,1毫米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啊!
生:太小了
师:接下来,请把目光移到我们的学具盒,从中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
2、探究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请你画一条5毫米的线段。
生:动手画(同桌互相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请你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组内交流,班内汇报。板书“1厘米=10毫米
3、体验毫米的应用
考考你:从0刻度---2刻度长度是多少?
从0----3呢,从1-----3呢
现在你能表示出孙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长吗?
4、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
5、感受毫米
a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
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的长度
b.举例
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找一找说一说。
6、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出示各种物体的长度,学生认一认。
2、先估一估盒子的长、宽、高,再量一量。
3、测量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