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思黑*的云覆压在城池上,城池好象要被摧毁一样,铠甲的对着太阳好象金*的鱼鳞铺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译文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和光泽。
角:古代*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一样凝成,夜*中浓艳得近似紫*。燕脂:即胭脂,一种红*化妆品。这里形容战场上战士的鲜血。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敌*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里响彻天空;夜*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以与城外的敌*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彩,其中如金*、胭脂*和紫红*,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秋*、玉白*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以*示物,以*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雁门太守行》教案2
学习目标:
了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涵,积累优美的诗句。
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体验诗歌独特的意境,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学习方法: 诵读与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一)积累文学常识:
了解《雁门太守行》这一古代名篇。
探索《行》诗中的意蕴。
简介李贺及其创作风格。
(二)个人诵读诗歌,理解其基本含义。
二、课堂探究导学
从《雁门太守行》中找出描写战争气氛的紧张和危机感的诗句。
分析诗歌中如何通过听觉和视觉描绘战地的凄凉与悲壮。
挖掘反映援*失利、战局日益严峻的诗句。
引用典故,探讨将士们忠诚报效国家的决心。
三、拓展链接 积累一首新的描写边塞战争的诗篇,扩展诗歌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当堂检测
寻找描写战士们尽管寒冷的夜晚依然投入战斗的*诗句。
塑造一位英明神武的将*形象,用诗句生动描绘。
描述士兵们勇敢赴难,甘愿为国捐躯的高尚精神。
选取描写战斗场面的诗句,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氛围和沉重的*彩。
《雁门太守行》教案3
从“教学目标”到“深度学习”:重构《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重构与提升
原教学目标明确,但缺乏层次*和深度,建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重构和提升:
1. 知识与技能:
识记: 识记诗歌作者、创作背景,掌握“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理解: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运用: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赏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
体验式学习: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探究式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问题引导等方式,探究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创造型学习: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或续写,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审美情趣: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爱国情怀: 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责任感。
人生价值: 从李贺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 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创新
(一)活动导引:激发学习兴趣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山河破碎,战士们会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诗人又会抒发怎样的情感?
也可以播放歌曲《满江红》,通过歌曲的悲壮旋律,将学生带入到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中,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预习反馈,搭建桥梁: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针对学生搜集到的李贺生平资料和作品进行补充和拓展,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
引导学生交流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诵读赏析:步步深入,体味诗歌魅力
1. 初读: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范读引领: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试读: 学生自由朗读,纠正字音,读通诗句。
分组齐读: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精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诗歌描绘了哪些场景?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黑云”“角声”“燕脂”“黄金台”,体会其象征意义和情感*彩。
3. 赏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
以“美”为线,赏析语言: 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炼字炼句、音韵节奏等方面赏析诗歌的语言美,例如:
“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角声满天秋*里” 中的“满”字,将悲壮苍凉的氛围渲染到极致。
“半卷红旗临易水” 中的“临”字,写出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小组合作,探究技巧: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例如:
虚实结合:诗歌中既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有对心理活动的刻画,虚实相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诗歌中既有“黑云压城”的静态描写,也有“半卷红旗”的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
*彩对比:诗歌中“黑云”“秋*”“燕脂”“白日”“黄金”等词语,构成了鲜明的*彩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
4. 品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情感共鸣: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李贺的生平经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朗读其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歌,例如:王昌龄的《出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体会不同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课外写作拓展:学以致用,迁移运用
写作任务: 以“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为开头,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一段话,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
写作指导:
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可以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刻画人物形象。
可以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
作品分享: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三、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形成*评价: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深度以及表达能力,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