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出自上世纪90年代的经典老电影,心中那份感动依旧难以忘怀。这部在当年红极一时的电影在今日仍受众多影评人追捧。其实,电影本身只是讲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
故事主要集中在一个名叫安迪的银行家身上,1946年他因被诬陷杀害妻子及其情人而被判刑,进入肖申克监狱,在这里他遇上了好友瑞德--一个在监狱里混迹数十年的老油条。故事也由此处展开。
电影的主要场景"肖申克"是一所重犯监狱。犯人在"肖申克"所经历的痛苦不是狱警们的折磨,而是日复一日的循规蹈矩,这样的生活让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角*,忘却了自己的情人、青春、理想,忘却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真实*。
安迪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因为周遭的环境而麻木。他用自己的金融知识为狱警做的假账,以期能够改善狱友们的生活,同时寻求越狱,获得自由的机会。
庸常生活中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一味寻找前人的足迹,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被动接受,习惯了没有奇迹。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安迪就是如此。
一米厚的高墙、5公分厚的铁管、200米的恶臭下水道,这便是安迪的逃狱之路。他用一把小锤子,耗费数十年的时间挖穿了那堵厚墙,在雨夜砸开水管逃出监狱。而这堵墙是瑞德说六百年也凿不穿的。
安迪逃离监狱是寻求自由,同时也是逃离体制化。《肖申克的救赎》中出现一个十分令人难忘的词--体制化。何为体制化?当初看电影时印象并不深刻,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对体制更深有体会。它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一如电影中的那句话"起初,你讨厌它,然后逐渐地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照它,这就是体制化"。
现在社会好像也比较时兴将人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体制外的人通常有某种优越感,似乎自己的人格才是*的。可实际上,真正愿意做体制外的人还是很少的,而且是很痛苦的,何况他们真的在体制外吗?但体制真的好吗?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如安迪一样生活在监狱里,所以也根本就无法感觉那种身体上的对自由的限制的痛苦,可这并不表明你的灵魂,精神上就是自由的。每个人不自觉地都在受到体制化的影响,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被"体制化"的命运。只要你现在问一问你自己:我还是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自己?我还是我自己吗?或许你就能感觉得到了。对,你感觉都没错,你被体制化了。这是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体制,它在以他的规则规定着你的生活。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排斥体制,体制在很多时候是社会的脊柱与规范,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快捷、更健康、更有序。虽然有时它会让我们感觉不自在或无所适从,甚至会有一种*感。可回看历史,在那些战乱没有体制的年代,世界是什么模样!社会动荡不安,*混乱无组织,无纪律,*生活迷茫,得过且过。这也是当今社会为什么总是强调深化体制改革的一大原因,也足以体现体制对一个国家社会的重要*。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一个团体都是如此。
那么作为追求自由灵魂的个体-我们,既然不能摆脱这种束缚,那就学学安迪吧。在体制中求生存与发展。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我们的自由之花需要我们自己去灌溉,我们生活的方式需要自己去选择去经营。正如电影中的那堵传说六百年凿不穿的墙一样,看似很难突破,却在十年内被一人之力击毁。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一种看似很难突破的高墙,无坚不摧让人望而畏之。然而有人在墙内有人在墙外。墙外之人并非拥有什么特异功能。其实每个人都拥有穿透一切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信念。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必然会在坚持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事业成长的过程必然是漫长艰苦的,只有坚持信念,才能打破束缚的高墙,取得突破。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还展现了希望、自由、信念的力量,更让我们从中思考了有关体制的意义。公司应以国家体制改革政策为指向,不断深化公司体制。而作为一个员工,我认为更需从自身来规范体制认识,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公司的需要。
电影肖申克救赎观后感1000字-观《肖申克救赎》有感2
影片《肖申克救赎》被赋予了一层凝重的灰*基调,在肖申克监狱中展现了人*的各种面貌:贪婪、*险、欺诈等等。这些画面在不公平的命运中,体现了人*的绝望、挣扎和渴望,以缓慢而沉重的语调呈现,形成了引人深思的画面。诺顿典狱长绝不会想到那微弱的希望之火最终会像对囚犯说的话一样成为现实——上帝的审判比我们预想的更加迅速。艾迪所点燃的希望之光照亮了通向自由之路,也摧毁了这个以利益为中心的囚徒社会。
银行家艾迪的妻子遭人谋杀,而艾迪却被错误指控为凶手,被冤入狱。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的十几年里,典狱长诺顿试图控制艾迪,利用他的身份为自己谋取私利。然而,即使在逆境之中,艾迪仍然保持着对希望的信念。他坚持为囚犯们建立图书馆,用勇气在监狱中演奏美妙的音乐,用真诚换取囚友们的尊重……然而,当他换取到囚友汤姆的一个秘密时,汤姆却因此被诺顿引诱而惨遭杀害。汤姆的死促使艾迪实施了他的越狱计划,凭借他对地质学的了解,他发现自己牢房的墙壁很容易被挖穿。他每天利用一把破旧的钝锤挖洞,将洞口藏在一张海报后面。最终,在一个夜晚,他顺着洞穴,顺着肮脏的下水道逃离了监狱,走向了他梦寐以求的自由之地——墨西哥的一个小岛。他最亲密的囚友瑞德获得了假释,并根据艾迪留下的线索找到了他。
然而,尽管《肖申克救赎》描绘了许多希望与自由的画面,但也深刻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布鲁克斯的离世无疑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情节,他在监狱中度过了50年,出狱后却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孤独和无助使他感到恐惧,甚至曾经想要再次犯罪,回到熟悉的环境中。他的离去让人感到心*,他的眼神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无奈。这一情节令我深感触动,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境遇,但我也能感受到他的孤独和绝望。布鲁克斯的故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使我不禁为命运的无情和人*的脆弱而感到悲哀。
总的来说,《肖申克救赎》呈现了希望与自由的美好画面,但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尽管有些悲伤无法挽回,但我们仍然应该珍惜希望,并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3
在偶然间读到了这部作品,尽管此前听闻老师对电影版本的介绍,但因不知其内容而兴致寥寥,导致一直未曾观赏。这次意外的阅读给了我深刻的收获,也引发了许多思考。
起初阅读时,人物关系和安迪入狱的缘由让我困惑不已,但随着深入阅读,我才领会到这是作者的巧妙构思。没有征兆,没有合理缘由,一个安分守己之人竟锒铛入狱。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令人始料未及。然而,在生活中,这样的无常变故是否也时常发生?这便是人们常言的“世事无常”。
面对人生的无常,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应对。小说主人*迪以积极乐观的姿态示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憧憬。这不仅需要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决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变故,我们首要的不应是埋怨或自我放弃,而是保持乐观的心态,尽力扭转局面。安迪在监狱中筹划越狱的同时,也在帮助狱卒赚钱,但他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他曾说过,若让他选择,他宁愿优先选择善良,即便为此付出一切。
在安迪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文精神的显现。当他担任图书馆管理员时,想方设法充实馆藏,并帮助狱友获得所需的书籍。我相信这是因为他明白,书籍和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利器。在信息闭塞的监狱中,书籍成为了解外界世界的唯一途径,唯有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才不至于在出狱后无所适从。
安迪是一位远见卓识之人,他不局限于自己的利益,也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在逃狱前夕,他告诉“我”藏在外面的一笔财富,实际上是为了给我留下一个活下去的希望。因为他明白,一个人一旦失去希望,生活就会变得多么可怕。
故事的结尾,“我”找到了安迪,他给我留了一封信,信中仍旧贯穿着安迪对希望的信念,并希望“我”始终相信希望的存在。故事没有交代安迪的去向,但我们可以猜测,他已在另一个地方积极乐观地生活着,并帮助着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安迪这个人物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人*之美和理*之美,是我们的楷模。当我们面临无助和不公时,应当想起安迪。他以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选择和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