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的搅拌机
①2010年8月,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灾害,造成近两千人死亡或失踪。2010年10月,19名大陆游客在*苏花公路因而不幸遇难。这两起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②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对山区的城镇、村庄、铁路、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常造成严重危害。
③当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黏稠的泥浆,像脱缰的野马一般,沿陡坡奔腾而下。其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大于10%,最高达80%,流速一般为5~7米/秒,最高可达70~80米/秒。其侵蚀、搬运、堆积过程特别迅速,在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内即可将数十万立方米至数千万立方米土石搬出沟口,并摧毁沿途房屋、道路、农田及一切工程设施。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如果人被卷入其中,一般都会粉身碎骨。因此有人把称为“滚动的搅拌机”,足见其令人生畏的破坏力。
④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三个必要条件:地质条件,是形成的内因,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的*质,有些岩石很容易风化破裂,为提供大量的固体物质,直接影响的形成和发展。地貌条件,主要是地形倾斜度的大小,倾斜度必须大于15°,才可能发生,而倾斜度越大,带来的灾害越严重。水源条件,它是发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主要来源于暴雨和融雪造成的洪水,水流的流量和速度越大,灾害越严重。
⑤防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由预防和治理两部分组成。利用具有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反映出形成的地质、地貌要素及人类活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合地面调查,便可较准确地估出松散堆积物和极不稳定的固体物质数量,再结合地面气象资料或卫星云图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就能够预测是否发生。
⑥的治理是由土建防治工程、生物防治工程和工程管护措施构成。治理需要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山体的绿化。其次是加紧山体的坡面治理,用排水、拦挡、护坡等方式稳住松散物质及坡面残积物;在流通段采用排导渠(槽),使顺畅下排。
18.为什么会被称为“滚动的搅拌机”?(2分)
19.分别概括第③~⑥段的主要内容。(4分)
20.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2.是否可以将第④段调整到⑤⑥两段之后?为什么?(2分)
参考*:
18.因为当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黏稠的泥浆,沿陡坡奔腾而下,破坏力巨大。(2分)
19.③的特点和危害;④的成因;⑤的预防;⑥的治理。(每条1分)
20.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的破坏力。(2分)
21.不能,因为暴雨和融雪只是其中最主要的条件,还有其它的条件可以导致,删去后变成唯一条件,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2分)
22.不可以,这两段是逻辑关系。
《台阶》阅读原文及*2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2、有人对坐在新台阶上的父亲问,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为什么父亲回答错了呢?
3、父亲推开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的含义是什么?
4、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却还要“尽力保持平静”?
5、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6、归纳这几段文字的思想内容。(20字以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台阶》达标测试c卷
一、选择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dàng)门槛(kǎn)涎水(yán)摔跤(jiāo)
b.泥浆(jiāng)着落(zhuó)淌汗(tǎng)烟瘾(yǐn)
c.旺盛(shèng)黏*(nián)尴尬(gān)胯骨(kuà)
d.醒悟(xǐng)晌午(shǎng)嘎叽(gā)扁担(dan)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2.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他)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三、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四、阅读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磨*”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父亲坐在绿*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去烟灰时,把烟*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
2.如何理解下列语句。
(1)父亲坐在绿*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2)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3.从第⑥段中的加点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
4.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
5.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
一、1、c;2、a;
二、1、由于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所以他就感到手有些不对劲。另外“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保护台阶就是保护自己的地位。
2、故意回答错了,这是父亲身上有着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住新房、吃饱喝足,不是显得傲慢了吗!
3、反映了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
4、“我”和母亲为了照顾父亲的自尊心,尽量不扩大父亲闪腰的影响。
5、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一旦不能劳动,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到若有所失。
6、父亲把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馘》阅读题及*3
馘①
周海亮
队伍打到河的南岸,他开始想家。正是收获庄稼的季节,他却手持锋利的大*。离家越来越远,以前,只隔了麦场般平坦的平原,现在,平原与平原之间,又多出一条河。很小的河,河水及踝,及膝,粼波闪烁。河水里还有家,有母亲粗糙的脸,小妹的冲天小辫,父亲佝偻的腰身。再往南,隔一座低矮的秃山包,敌*的帐篷如同繁华的村落。他们距离如此之近,他甚至能够清晰地听见对方士兵的嬉笑声和咳嗽声。每当黄昏,便有香气从山包那边涌来。米香,菜香,酒香,或者肉香。排山倒海,直冲他的鼻子,让他更加想家。
他的腰间总是拴着三个袋子,即使睡觉,也不肯摘下。一个粗布粮袋,结实耐磨,装了白花花的大米;一个水袋,皮革缝制而成,当走路时,就会咣咣当当地响;再一个,就是馘袋。馘袋很小,精致,温婉,垂着流苏,绣了牡丹和平安草,却干干瘪瘪,在腰间无精打采地晃。解下,凑近鼻子,恶臭阵阵袭来。
馘袋里,装了耳朵。孤零零的耳朵。左耳。敌方士兵的左耳。被杀死的敌方士兵的左耳。
他清晰地记得每一只耳朵的来历。他清晰地记得当他的大*砍进对方头骨时那一双双惊悚并且绝望的眼睛。那些眼睛如同清澈的宝石,那些躯体如同初生的幼虎。还有耳朵。年轻并且英俊的耳朵。柔软并且灵敏的耳朵。现在那些耳朵变得紫黑或者灰白,拥挤着,萎缩着,腐烂着,代表着一条条死去的生命。
红髯将*对他们说,只要杀敌十人,便可得到一笔银钱和一个回家的机会。他需要钱,他更想回家。夜里躺在帐中,他把耳朵抖出来,排在地上,翻来覆去地数。从左边数到右边,是六只;从右边数到左边,还是六只。耳朵们贴紧地面,仍然警醒的模样,可是它们再也听不到世间的声音。
天*微明,他再一次冲上战场。他的盾牌如同移动的铜墙铁壁,他的大*斜斜闪出,血花四溅。战斗极其短暂,敌方溃不成*。这一次他们撤到很远,他的视野里只剩下零零落落的尸体和烟尘四起的平原。打扫战场的时候,将*说,下一场战斗,就在二百里以外了。他听了,蓦然变了表情,手却不停,*尖轻旋,一只耳朵落进馘袋。
他杀敌三人。现在他有九只耳朵。九只耳朵和一只耳朵没有任何区别。而当队伍继续往南开进,他想,也许这一辈子,他再无可能回到家中。
他需要一只耳朵,敌方士兵的耳朵。左耳,耳朵是奖励,是赦免,是回家之路;是家,是母亲、父亲、小妹、情人;是炊烟、田野、土狗、锄头;是结束,是开始,是逃亡,是安稳并且弛然的生活。
夜里他们得到犒劳,*帐外燃起炭火,炭火上架起牛羊。官兵们开怀畅饮,夜*中飘散着女儿红和烧*子的浓香。半坛酒喝光,他偷偷潜回帐中,解开馘袋,抖出耳朵,排成一列。他伸出手指,从左边数,九只;再从右边数,还是九只。他开始抹泪,开始抽泣,开始号啕。他的五官扭曲,表情狰狞。他看看帐外,官兵们东倒西歪,遍地滚动的酒坛如同光溜溜的被割去耳朵的脑袋。他拾起大*,举起,低吼一声,牙关紧咬……
馘袋送到督战官手中,督战官一只一只地数,认真并且虔诚。数完,抬起头,看他,就愣了。他问你受伤了?他说,小伤。他问伤了耳朵?他说,是。血花渗出绑带,宛若给他画上一只血耳。督战官叹一口气,说好吧。好吧!明天早晨,你就可以跟随粮草车回家……战场上最怕想家,你知道吗?手腕轻抖,十只耳朵飞落火堆。火变得更旺,像伸向天空的手。火光中传出噼噼*的炸响,伴随了诡异并且浓烈的香气。
可是没有明天。黎明时分他们受到致命的袭击。
他是最后一名倒下的士兵。他们全*覆没。
他看到拴在腰间的三个摇摇摆摆的袋子。他看到肌肉凸起的胸膛和宽阔坚实的肩膀。他看到一张年轻并且英俊的脸。他看到一把锋利并且血迹斑斑的大*。士兵盯住他的脸,说,你还没死?
他笑。
士兵说那补你一*吧。冲他做一个鬼脸,抬手,*尖刺进胸膛。
士兵将*拔出,急切地盯住他的脑袋。士兵表情微变,疯狂地撕开他的绑带。士兵表情巨变,身体訇然跌倒。士兵开始抹泪,开始抽泣,开始号啕。士兵五官扭曲,表情狰狞。士兵站起来,大*高高举起……
士兵叫一声娘啊!左耳跌落馘袋,蹦跳不止,当当有声。
注:①馘(guó):古代战争割取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馘“guó”与“xù”,(因“xù”极少用,一般字典无“xù”音,《康熙字典》中有所记述)形声。字从首,从或(huò),或亦声。“或”义为“边境巡逻时偶然遇到敌情”。“首”指“首级”。“首”与“或”联合起来表示“在一次边境巡逻时偶然碰到来犯之敌,将其执杀并割其头颅”。本义:边防*取得的敌人首级。
1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他”很“想家”,请简要概括。(5分)
*:看河水“他”想到家乡和家人的模样;对方士兵的声音和饭菜香让“他”想家;为了回家,“他”在战场上残忍地割掉对方士兵的耳朵;作战之余,“他”一遍又一遍地数耳朵;听将*说下一场战争在二百里之外,“他”很失望;为了凑齐回家的十个耳朵,“他”砍掉了自己的左耳。(一点1分,答对五点即可)
13、鉴赏文中画线语段的表达效果。(4分)
*:由一只耳朵产生的联想,用排比的句式(1分),突出一只耳朵对“他”的意义(1分),突出“他”对回家的渴望(1分),也为后文“他”砍掉自己的耳朵做铺垫(1分)。
14、小说以“馘”为题,有哪些作用?(6分)
*:馘,装着双方士兵回家的期望,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精致温婉的馘却装着恶臭的耳朵,一个想念家人、渴望温暖的士兵却又残忍地杀掉对方年轻英俊的士兵,割掉他们的耳朵,衬托人物扭曲矛盾的心理;突出主旨:战争给人带来的身体的伤害,心灵的扭曲。(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