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能

(1) 概念:

初三物理的知识点总结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进行不规则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称为内能。

① 内能不仅涉及整体分子群的能量状态,而并非单一分子或少数分子的能量总和。

② 内能受温度影响显著,但其决定因素更为复杂。微观层面,内能取决于分子热运动强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宏观层面,则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等因素相关联。

③ 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具备内能,且内能大小直接随温度变化而波动:温度上升时内能增强,温度下降时内能减弱。

(2) 影响内能的关键因素包括:

- 物体的质量

- 当前温度值

- 物态特征

- 体积参数

(3) 热运动定义: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持续进行的不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分子运动速度受温度影响明显:温度升高则运动加快,温度降低则运动减慢。

① 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成正比关系: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反之亦然。

② 内能有时也被称为热能,用于描述物体因分子热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4) 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主要区别:

① 影响内能的因素包括温度、体积、质量等热力学参数,而机械能则与速度、高度、形变等因素相关。

② 所有物体都具有内能,但并非所有物体都具备机械能(如静止于地面的物体)。

③ 内能可以通过做功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反之亦然。

④ 内能和机械能均采用焦耳(J)作为*单位制。

2. 改变物体内能的主要途径:

(1) 做功方式:

- 外界对物体施加能量:导致内能增加

- 物体对外输出能量:导致内能减少

① 做功改变内能的本质是不同形式的能量转换过程。

(2) 热传递方式:

条件:存在温度差异(可发生在物体间或物体内部不同区域)

① 在热传递过程中,吸热导致内能增加,放热则导致内能减少。

② 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实际上是能量的转移过程。

3. 热量

(1) 定义:

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量。

(2) *质特征:

- 过程量:仅适用于描述能量转移过程,不能用于描述物体本身的状态。

(3) 单位体系:

在*单位制中,热量的计量单位与内能和机械能相同,均为焦耳(J)。

物理知识点总结2

1、 磁现象 :

- 磁* :物体能够吸引钢铁、钴、镍等金属的*质叫做磁*。

- 磁体 :具有磁*的物体被称为磁体。

- 磁体的分类 :

- 根据形状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针形磁体;

- 根据保持磁*的时间长短分:硬磁体(永磁体)、软磁体。

- 磁极 :磁体上磁*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磁体的两端磁*最强,中间磁*最弱。

- 磁体的指向* :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旋转的条形磁体或磁针,在静止后总是有一个磁极指向南(南极,用S表示),另一个指向北(北极,用N表示)。

-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相同磁极相互排斥,异*磁极相互吸引。

- 磁体的* :无论磁体如何碎裂,碎片每一块都会形成两个磁极。

- 磁化 :当物体受到磁体或电流作用时,可能会获得磁*,这种现象叫做磁化。

- 钢和软铁都能被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而钢被磁化后,磁*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材料。因此,钢是制造永磁体的理想材料。

2、 磁场 :

- 磁场 :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这就是磁场。

- 磁场的基本*质 :磁场能够对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

- 磁场的方向 :物理学中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即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 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我们可以画一些带有方向的曲线,这些曲线叫做磁感线。关于磁感线的认识:

1. 磁感线是虚拟的曲线,本身并不存在;

2. 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即为磁场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的方向;

3. 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而在磁体内部,磁感线的方向恰好相反;

4. 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磁*越强的地方,磁感线越密集。

3、 地磁场 :

- 地磁场 :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因此在地球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这就是地磁场。

- 指南针 :小磁针的南极(S)指向南,北极(N)指向北。小磁针能够指示南北方向,是因为受到了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的北极靠近地理南极,南极则靠近地理北极。

- 地磁偏角 :地理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并不完全重合,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与地理南北方向之间有一定偏差,这个现象叫做地磁偏角。最早记录这一现象的是我国宋代的学者沈括。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3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指物体对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是推动、拉动或其它形式的作用。

2、力的单位:力的*标准单位是牛顿(N),简称“牛”。例如,用1牛顿的力拿起两个鸡蛋时,其所施加的力约为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能够导致物体形状发生变化,也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通常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大小(即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决定力效果的关键因素。每个要素都会影响力作用的效果。例如,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决定了物体运动的方向,而作用点则影响力对物体的形变或运动的影响。

5、力的示意图:通过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线段的长度代表力的大小,箭头指向力的作用方向。若力的大小不明确,则不需具体表示。通常,力越大,线段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 ① 必须至少有两个物体参与相互作用; ② 物体间必须存在某种形式的相互作用,甚至可以是非接触的作用。

7、力的*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在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互依存的,施力物体同时也受到受力物体的反作用力,反之亦然。

二、*力

1、*力 ① **:当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并能恢复到原状时,称为**。**是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可恢复*特征。 ② 塑*:与**相反,塑*是指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并且这种形变无法恢复到原形态的特*。 ③ *力:是指物体因发生**形变而受到的力。*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形变的程度。*力的产生需要物体发生**形变,且通常两物体需要相互接触。生活中常见的*力有拉力、支持力、压力和推力等。

2、*簧测力计 ① 结构:*簧测力计由*簧、挂钩、指针、刻度和外壳组成。 ② 作用:其主要作用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③ 原理:在*簧的**范围内,*簧受拉力越大,伸长量就越大。伸长量和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④ 使用方法: (1)在使用前,要先了解*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示在零刻度,如果没有,需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观察指针是否恢复到零刻度; (4)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簧轴线一致,避免指针、*簧与外壳接触; (5)测量时,拉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 (6)在读取测量结果时,要确保视线垂直于刻度面。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无法直接观察,但其变化引起的其它物理量变化可以容易观察,这种通过间接观察量变化来推算目标物理量的思路被称为“转换法”,并广泛应用于温度计、*簧测力计等仪器的设计。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使物体受力的现象。地球是重力的施力物体。

2、重力的大小:物体受的重力称为重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计算公式为:G = mg,其中g = 9.8 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为9.8N。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常常取g = 10N/kg作为近似值。

3、重力的方向:重力总是竖直向下,这一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重垂线和水平仪来检查建筑物或物体是否垂直或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力作用点称为重心。对于均匀物体,重心位于物体的几何中心。例如,均匀的细棒重心在中点,球体的重心位于球心,规则形状的薄木板重心则位于对角线交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