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素的视角探索人体奥秘:教学设计深度解析

本教学设计以“激素调节”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分泌系统的重要功能,并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优质9篇)

一、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学伊始,通过“体育比赛中为何禁止服用兴奋剂”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激素概念的初步思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 深入浅出,探究激素奥秘

1. 甲状腺激素:从蝌蚪蜕变到人体健康

本环节以“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直观感受甲状腺激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以及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的病因,并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探讨碘盐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预防碘缺乏病的其他途径,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

2. 胰岛素:揭开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胰岛素的功能,以及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糖尿病。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健康问题。同时,介绍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

3. 生长激素和*激素:点燃生命之火

本环节对生长激素和*激素的功能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成熟等方面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本教学设计采用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合。

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法: 通过“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作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突破学习难点

本教学设计从激素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具体激素的功能和相关疾病,并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五、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健康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碘缺乏病,以及如何健康使用碘盐,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可以增加一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例如激素功能配对游戏、激素与疾病连连看等,增强课堂趣味*。

可以邀请医生或科研人员到课堂进行科普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

总之,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核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合,旨在引导学生在探索激素奥秘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价值,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七年级下册课件2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课件,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数学公开课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方程的变形解一元一次方程;2使学生正确运用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

过程*目标

1.体会去括号和移项法则的不同之处;

2.经历解方程的过程,得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两堂课讨论了一些方程的解法,那么那些方程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方程呢?先看下面几个方程:每一行的方程各有什么特征?(主要从方程中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方面分析).4+x=7;3x+5=7-2x;;x+y=10;x+y+z=6;x2-2x–3=0;x3-1=0.

二、探究归纳比较一下,第一行的方程(即前3个方程)与其余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答可以看出,前一行方程的特点是:(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根据这一命名方法,上面各方程是什么方程呢?(学生答)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equationwithoneunknown)

第二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都超过一个;第三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的次数都超过一次,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后四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注意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像这样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上两堂课我们探讨的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步骤.下面我们继续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探究方程中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方程2(x-2)-3(4x-1)=9(1-x).分析方程中有括号,设法先去括号.

解2x-4-12x+3=9-9x,…………去括号-10x-1=9-9x,………………方程两边分别合并同类项-10x+9x=1+9,………………移项-x

=10,……………………合并同类项x=-10.……………………系数化为1注意(1)括号前边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要变号;(2)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项;(3)-x=10,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系数化为1,得x=-10,才是结果.从上面的解方程可知,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1)去括号;(2)移项;(3)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

三、实践应用例1解方程:3(x-2)+1=x-(2x-1)

分析方程中有括号,先去括号,转化成上节课所讲方程的特点,然后再解方程.解去括号

3x-6+1=x-2x+1,

合并同类项

3x-5=-x+1,

移项

3x+x=1+5,合并同类项4x=6,系数化为x=1.5.例2解方程分析方程中有多重括号,那么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解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去括号-12x-3=5,移

项-12x=8,系数化为1.注1.本题多次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解题时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步骤.2.也可把全部括号去掉后,再合并同类项后,解

方程例3y取何值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分析这样的题列成方程就是2(3y+4)-5(2y-7)=3,求x即可.解2(3y+4)-5(2y-7)=3,去括号6y+8-10y+35=3,合并同类项-4y+43=3,移项-4y=-40,系数化为1y=10.答:当y=10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

四、交流反馈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括号;(2)移动(3)合并同类

项;(4)系数化为1.注(1)去括号是依据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去括号时要特别注意括号外的符号,同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2)去括号后,若等式两边的多项式有同类项,可先合并同类项后再移项,以简化解题过程.

五、检测反馈1.下列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改正?解方程:2(x+3)-5(1-x)=3(x-1)解2x+3–5-5x=3x-3,2x-5x–3x=-3+5-3,-6x=-1,2.解下列方程:(2)5(x+2)=2(5x

-1);(3)2(x-2)-(4x-1)=3(1-x);(4)4x-3(20-x)=6x-7(9-x);(5)3(2y+1)=2(1+y)+3(y+3).3.列方程求解:(1)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3(2-x)和2(3+x)的值相等?(2)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3(2-x)和2(3+x)的值互为相反数?4.已知是方程的解,求m的值.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equationsoftwounknowns)。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systemoflinearequationsoftwounknowns)。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2消元

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七年级语文说课课件3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尊重学生个*,实行个*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到理*,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直观*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景中有情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七年级语文下册松鼠课件4

七年级语文下册松鼠课件

知识与技能

1、查字词典,阅读积累,交流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正确读记理解“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警觉、触动、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自读自悟,资源共享,观看课件,情景结合,激发爱心,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细读悟情,感受文章声情并茂准确的说明,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读生物作家布丰的《自然史》的章节,结合文章,感悟说明方法,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说一说喜欢他们的原因,从而来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制作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动物世界吗?见过小松鼠没有?能把你了解的松鼠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

今天我们将随着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一起走进他的《松鼠》,具体全面地了解松鼠这种动物。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出示课件)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学习。

(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围绕阅读提示,自由学习,小组研究。

三、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1、那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特征呢?

2、哪些语句体现了松鼠的漂亮。(齐读)哪位同学能摸拟松鼠的语气向大家介绍它漂亮的外貌,老师给出以下词语提示:

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体态吃相清秀闪闪有光矫健轻快美丽坐着用前

爪送

3、漂亮的松鼠真讨人喜欢,那么作者又如何体现它驯良的习*呢?(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主要食物:杏仁、榛子(不伤害人畜)

4、除此这外,松鼠还有哪些讨人喜欢的地方?文中是如何说明小松鼠乖巧的?

过水方法用尾巴当帆和舵

警觉*强跑躲逃

跑跳敏捷善于爬树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如果我们在生物课上面来学习认识松鼠,你还会喜欢吗?为什么?正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尤其是把松鼠拟人化了。你能否找出这些句子或词语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呢?

2、本文正是有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让我们对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的词语或句子吗?

3、学生思考、交流。

五、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或借阅的与单元主题相关书籍。

五、小结

作者笔下的松鼠可爱又有价值,很讨我们的喜欢。其实,大千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动物,对待它们,我们也应该充满爱心。

六、作业

你肯定也有喜欢的小动物吧?请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雪课件5

雪(课件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件类型:ppt

内容简介:

雪课件

本文是什么文体?

散文诗

出自哪里?

散文诗集《野草》

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

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鲁迅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

先阅读课文再回答

阅读答问

朗读: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概括是:

滋润美艳之至

哪些文句表现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之至?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的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于的皮肤。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于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轻柔而和缓。

朗读: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朗读: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

鲁迅哪篇文章还有关于塑雪罗汉的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朗读:

朔方的雪的抗争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献身,在当时情况下,这种抗争也是孤独的。

归纳复习

鲁迅赞扬朔方的雪,却为什么把江南的雪也写得那么美好?

用江南的雪衬托朔方的雪,使朔方的雪更加突出。

这是正衬还是反衬?

正衬


七年级下册珍珠鸟课件6

珍珠鸟,是“金山珍珠”的别名,又叫“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七年级下册珍珠鸟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中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的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和深刻的哲理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化的描写方式。

教学重难点:

1、唤醒学生内心的爱的情感,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思考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和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并了解文章大意

师:同学们肯定都希望和小朋友成为朋友,但要想和动物亲密无间是不太容易的,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和珍珠鸟交上朋友的,

一回忆:作者养的珍珠鸟前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开始:怕人最后:趴在肩上)

二明晰我和珍珠鸟亲近的过程

师:看来“我”真得很了不起,居然让这样一种“害怕人”的鸟,趴在肩头睡着了,那“我”是怎么做的呢?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交代“我”的举动的语句,并思考“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生:默读课文(6分钟)

师:“我”为珍珠鸟做了些什么?能让它最后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生:讨论回答

怕人

挂在、蒙盖---------------轻松自在

少扒开---------------伸出、瞅

不掀开---------------探出脑袋

不管它----------------不飞出去

谈到8段出示:

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

(说明什么?)小鸟肯定感受到了主人对它的宠爱,它才会这样淘气,甚至是有点肆无忌惮。

不伤害、微笑----------------喝茶、蹦来蹦去

不动声*、抚----------------啄笔尖、手指

(每个环节学生谈看法,读)

如果作者用相反的方法去对待小鸟,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师:小鸟就是这样越来越亲近我,信赖我,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三朗读14自然段,想象一下你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

师: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你脑海中的画面什么样?

师:多美的画面,能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吗?)

四水到渠成领会文章主旨

师:真棒,相信每个人都被陶醉了,此时作者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是——(学生说完再出示最后一句话)

师:此时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感受吗?

师:说得真棒,小鸟从怕人到睡着,是对我的信赖所致,而这种信赖,源于我对小鸟的关心、喜爱。(并板书)

五、如果你是小鸟,你最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感受呢?

六出示投影:小结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美]戴维·威斯格特

七作业:投影

1写一篇读后感

2摘抄本课喜欢的句子

3记录一段时间饲养小动物的情况(选做)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课件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字词,体会形象,把握感情

【学习重点】写景的组织与安排

【课前预习】

你能把下面的字词拼音写准确吗?并且吗?赶快动笔吧,亲爱的孩子!

酝酿(  ) 黄晕( ) 披着蓑衣(   ) 涨起来( )

宛转(  ) 应和( ) 戴着斗笠(   )  抖 擞(  )

薄烟( )  朗润( )  捉迷藏(   )  仿佛(  )

稀疏( )  鸟巢( )

2.解释字词

欣欣然:             朗润:

吹面不寒杨柳风:

酝酿:              黄晕:

一年之计在于春: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卖弄:。              抖擞:

3.关于文章的作者你了解多少呢?看看那个孩子填的准确又工整。

《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后改为自清,字______。原籍浙江绍兴人,现代的____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预习质疑】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数一数《春》这篇文章共有几段啊?聪明的你想想朱自清描写了春天的几种代表*的事物呢?展现了几幅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下看看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结构上是什么顺序?

3.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卷春的画图,是一曲春的赞歌。请用这样的句式来写几句。

《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春》这篇文章中,朱自清给我们展示五幅图画,你分别给这五幅图画配上相应的古诗。

春草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花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风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春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文章文章的第一段加个标题:______________。文中第一段连用两个“盼望”,你知道为何用两个“盼望”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着”,两个“了”给人一种_____________的感觉。

6.文章的重点部分是_________,这一部分结构上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字词,体会形象,把握感情

【学习重点】

【课前预习】

课后的课文背的怎样了啊?来下面有几句话,你来检测下自己的水平吧

(1)小草偷偷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花图中使用排比有使用比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写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写风和阳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诗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把整首诗给默写出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文中第二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一切”指的是什么呢?_________

“刚”照应了上文的_________。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睡醒”情态。

其中“山”睡醒的样子用了_______来描绘的,为何要用这个词语呢?__________________

“水”睡醒的样子用了________来描绘的,为何要用这个词语呢?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太阳”睡醒的样子用了_______来描绘的,为何要用这个词语呢?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景的轮廓,为具体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2在描绘春草图时,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这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钻”这个字该如何去理解呢?__________________

3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这一段可以按照由高到低来排序,你试试作者是由_____写到_________再写到_________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他们之间的顺序能否颠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句古诗叫做“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春天写活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这句话中,“闹”也比较有新意,你能体会住这句话的含义吗?可爱的孩子们?

4在春花图中,有暗写阳光和春风的句子,你能写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风图中,有采用引用的手法的句子,找出来,看看谁默写的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课文提示上说春风图,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角度来写春风的。第一个角度突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类推第二,第三个角度分别写出了春风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的是江南的春雨,开头第一句,写出江南春雨的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

而我们这的春雨确是“春雨贵如油”,作者对连绵的春雨是什么态度呢?______________

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啊?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迎春图中,为何要挑选风筝来描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朱自清的五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了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________________        感情

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写出了春天的      。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写出了春天的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写出了春天的     。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春的古诗词句

【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课件8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件9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

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

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查字典、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

匙哽赚戴惩祈诧

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节)宣布散学。

5.作业:

①抄写词语: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②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推开*练视察肃静摊开锻炼视察

③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读讲第1-23节,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及感情变化。

教学步骤:

1.学生朗读1-6节,引导学生注意思考“我”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

提问:“我”为什么会想到“别上学了”?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文中“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责骂,还怕老师检查功课,因此想到了逃学。另外,野外的景*又是那么吸引人。“连……也……”这个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

读课文,教师指导:

①“那么……那么……”“婉转”“*练”“多”“管住”“跑”都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②第4节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③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微拖长。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吸引了小弗郎士?有哪些地方写了小弗郎士还能管住自己?

教师归纳: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读7-10节。

教师提出思考题:

①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一部分通过对比写了教室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读者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3.讲读11-23节。

学生读第11节。

教师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指导朗读:读韩麦尔先生的话,语气应沉痛愤慨,柔和而严肃。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4.讲读12-16节,有感情地读12-16节。

提出思考题:小弗郎士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5.指名读18、19节、20节。

讨论:(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教师归纳:

①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6.讲读21-23节(连读21-23节)。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初级班的郝叟老头认真学拼音,感情激动,声音发抖。小弗郎士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讨论后小结:这一部分写了人们在上最后一节课时专心学习的情况。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

作业:1.反复朗读全文,体会用词的确切,在书上用符号划出来。2.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3.完成课后二、三、四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

二讨论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作业

2.讲读24-29节。

范读课文。

提出问题: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交流。

教师归纳:①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②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③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回忆全文主要情节(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见闻与感受;小弗郎士的变化;最后一课;镇上人来听课。)

教师归纳: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归纳写作特点:

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作业:完成练习一、六、七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