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作者回忆少年时代5,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我看着,陷入了沉思……

我喜欢在有空时回忆往事,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在迷人和晕眩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件件永难忘怀的事情,一张张亲切、熟悉的面孔,这一切构成了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回忆。使我整个放松了下来,将现在的一切烦恼抛之脑后,沉浸与其中。

暑假读朝花夕拾有感

小时侯,我会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一个小错误而举手指出,否则决不罢休;如今,即使,老师一连几个错别字或小毛病,我除了查字典,翻资料外,就不会有其他动作。

小时候,我会因为捡到一枚硬币而欣喜若狂,并中外名著读后感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而如今的我,看到地上有一枚硬币,看一眼就过去,对它置之不理。

小时侯,我会因为晚上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感到恐惧因此大吵大闹,现在,晚上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在一片漆黑中,没有恐惧,只是想一些琐事。

在这漫长的19个年头中,许多记忆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悄然无声地逝去,唯有那记录着你的所得所失的足迹永远会驻留在记忆中,让人难以忘怀。我真希望不要失去童年的那种快乐,天真

读《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2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的杰作,然而其内容却涵盖了先生幼年时期的点点滴滴。回忆幼时的往事,犹如在傍晚采摘清晨绽放的鲜花,虽已失去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却因夕阳的映照而增添一种别样的风韵。这些记忆仿佛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清香,让人陷入漫长的回味之中。

透过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篇章,尽管其中有些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份天真灿漫的情感。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幅令人向往的自然画卷中。

阅读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就如同聆听鲁迅先生内心深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读者仿佛目睹了幼时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躲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小伙伴一同捕鸟,虽然因*急而总是收获不多。在三味书屋,鲁迅先生虽受到寿先生严厉的教诲,但他的学生们却依然沉浸在童真的活动中,而鲁迅本人也专心致志于画画……

所有这些感受都充满了天真烂漫,令人回味无穷。或许是因为触发了读者心中的共鸣,使其难以抗拒对《朝花夕拾》的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而充满*。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渴望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嬉戏,远离父母和家奴的束缚,这正是儿童特有的心态。尽管如今已远离童年,进入了少年时期,每天都忙于学习和琐事,但作者自认仍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回忆起童年的点滴,仍然记忆犹新,让人忍俊不禁。

无论是沉醉在油菜地的怀抱中,还是与小伙伴一同在田野里尽情玩耍,这些童年时光让人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自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田野上冒起的楼房使大自然的亲切感减少,自由也变得稀缺。然而,即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与幼年的鲁迅有着相似之处。这或许正是阅读《朝花夕拾》后引发的感动和共鸣所在。

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的记忆。与其沉浸在回忆中,不如通过细读《朝花夕拾》,感受不同时代的童年梦想,与鲁迅一同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读《朝花夕拾》有感900字3

《朝花夕拾》是一部充满了对童年生活回忆的散文,展现了个体生命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在这篇900字的感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鲁迅先生笔下世界的感悟与思考。

村庄的小路上,几棵歪脖子的树上落满了皑皑白雪;屋顶、门前的石阶和窗户的木棱洒满了层层雪白;墙壁的缝隙和路边的废石中塞满了洁白的“棉花团”。远处隐约可见的群山万壑仿佛一峰峰落雪的驼峰一般。

在这洁白无瑕的世界中,时间仿佛停止。然而,路上的两串新踩的脚印告诉我们时间仍在流逝;跟随着脚印,一老一小的身影映入眼帘,在这纯净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孤单。

这种凄凉中带着一丝丝凄美的氛围勾起了我的遐想;鲁迅先生的童年真的是如此吗?或许并非如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鲁迅先生快乐的源泉,却也是埋葬他快乐的坟墓。没错,鲁迅先生快乐的回忆仿佛都承载在这里,同时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这种天真活泼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仿佛看见幼年的鲁迅在百草园中奔跑,追捕着蝴蝶、偷看着小虫、机灵地爬树、尽情地笑……然而这一切美好却在瞬间被打破——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言,被不幸送到了三味书屋。那个私人学校仿佛剥夺了孩子们快乐的权利。因此,这种乏味的读书生活引发了幼年鲁迅极大的不满。

然而,谁能想到,这并不是最悲哀的。后来,鲁迅先生的父亲病故了。也就是说,家中的顶梁柱倒塌了,鲁迅心中最敬爱的父亲永远不会回来了。在幼年的鲁迅眼中,这段经历一直是不可磨灭的沉重痛楚;是一段辛*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况且父亲是被江湖庸医所误。然而,文章并没有过多描述鲁迅先生对父亲逝世的伤痛,而是一再讽刺了江湖庸医的荒谬行为;他们巫医不分,勒索钱财,漠视人命……简直是强盗。他们的行径屡遭鲁迅先生的批判,也应该受到全社会的谴责。封建主义的孝道并不可取,人道主义才是真理。我们一定要对父母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向他们报答养育之恩。

整本书给了我太多的想象空间,几个简单的小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几句简短的话语引发了人们的掌声甚至自我反省。我想,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的魅力所在吧。或许这一切源自于他悲欢交加、起伏不定的童年生活。他的自由天*赋予了他与众不同的东西,因此他充分利用这种与众不同,打造了一个独特的自我,勇敢地站出来,与全社会的黑暗势力抗争……

在清晨的花朵中,那该是何等娇嫩,再想想夕阳下的花朵,或许没有清晨的美丽,但却有别样的意境。《朝花夕拾》,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名字。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一篇文章了。当我在七年级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可谓全神贯注。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有鸣蝉、黄蜂、叫天子,至今都历历在目。美女蛇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外婆所讲的野人婆婆,说晚上不睡觉的小孩子会招来野人婆婆,要吃小孩子的手指。现在回想起当时害怕得睡不着觉的场景,甚是天真。

和鲁迅先生一样,我也总是期待着冬天下雪。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的白*总是能给我带来喜悦。与他不同的是,现在有更多的小伙伴,一起堆雪人变得更有趣了,不过偶尔还是能看到六七岁的小孩子拿着面包屑捕鸟。

鲁迅进了三味书屋后,便不能随意提问了,这与现在是不同的。那时鲁迅的老师博学而又严厉,总是要求他们读书、背课文,体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思想的束缚。至于描绣像,我小时候也干过,只是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坚持下去罢了。

人们说初中生有三怕,而最怕的就是周树人。但对我来说,对于这位伟大的先生,我只有尊敬。他总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最真切的情感,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文章之道。即使是像《狗·猫·鼠》这样讽刺“正人君子”的作品,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对于弱者,我们应该学会同情,而对于暴虐者,决不能宽容。而《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则让我想起了奶奶。在我的童年里,奶奶的形象几乎与阿长一样,善良、朴实,信仰深厚,总是不放心我,唠唠叨叨,却又为我付出很多,愿意到处给我借《西游记》的小人书。《二十四孝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小时候晚上,妈妈把我抱在腿上,打开橙*的台灯,给我讲的那些孝敬长辈的故事。虽然那时还不懂,但我也懂得了孝道的重要*。如今再回顾《二十四孝图》,发现其中有些行为实在过于残忍,封建孝道无视晚辈的生死,令人感到心寒。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童年也逐渐远去。合上《朝花夕拾》,心底涌起对儿时的无限向往。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绝不会浪费任何一秒曾经的光*。

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年代,却有着相同的留恋,相同的快乐,以及那份纯真难以忘怀的童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