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工作是一项挑战。我在网上投递了许多简历,不久后便陆续收到了多个单位的面试通知。在反复权衡的过程中,凭借我对IT行业的深刻了解,最终选择了一家专业*较强的科技类媒体公司。

面试当天,大雨倾盆。我花费了两个小时,乘坐三次车,终于按时赶到了那个偏僻的报社。报社环境优美,秩序井然。面试者络绎不绝,年轻而充满活力,脸上带着焦急和期待。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用八个字形容这里的工作环境:要求严格,待遇优厚。

求职故事:我从应聘考场落荒而逃

不一会儿,人事部的工作人员出现了。查验了所有面试者的证件后,她宣布:“根据报社规定,无论应聘何职,都必须通过与职位相关的考试。”于是发给我们试卷,并离开了,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无人监考。

试卷涉及与科技相关的英语测试题。尽管我对科技英语接触颇多,实际*作时通常依赖电脑词典,但这次考试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单个单词,脱离具体语境,使我感到困扰。看看身旁的考生,有人奋笔疾书,有人抓耳挠腮,面红耳赤。我意识到自己很难通过这次考试,趁着没有人注意,我悄然离开了考场。幸运的是,保安只是让我交回面试证件,让我“体面”地逃离了那家报社。

在候车处,我发现一位与我同时应聘同一职位的人也站在候车牌下。他看到我,尴尬地说:“平时不觉得,考试起来才发现自己已经把这些英语忘得差不多了,做不出来,只好跑了出来。”

我尴尬地回答:“我也一样!”

这次应聘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这个时代,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一名应届毕业生的求职苦恼求职故事2

“我才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呢!”听说新闻媒体已将关注焦点转移到2005年应届毕业生时,黄先生先生“忿忿不平”地喊出了声。

11月1日傍晚,今年7月才毕业的黄先生先生来编辑部讲述了求职苦恼:“公司还没和我签约,会不会签约很难说。我们学校到现在还没有正式签约的毕业生还有三成左右!前有工作经历这一关挡道,后有学弟学妹在追赶,我们这些‘夹生’应届生的求职苦恼有谁知……”

我就读的大学曾是一所颇有口碑的专科学校,升格为大学后,仍以专科为主。因为准备专升本,错过了应届生找工作的最佳时机,后来考试受挫,从今年6月起才开始寻觅职业方向,成了有点尴尬的“夹生”应届生。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已有困难。

我们学校目前已正式签约的只有7成多,我的专业属于应用类文科,同一专业毕业生中还有3成左右和我一样没有找到正式工作。应届毕业生中,名牌大学本科生的签约率最高,一般大学本科生的签约率也高于平均水平,大专生的签约率就要低很多,我们学校还算可以,听说一些民办高职的签约率还要低。

上海学生的情况要比外地生源好一些,他们还有出国留学这条路———同专业中就有3位家境较好的上海同学出国读语言学校。

我们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解决,学校、企业、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就已冷落我们,想想心里真有一种失落感。我们这些“夹生”应届生也曾探讨过造成“生米煮夹生饭”的原因……

学校有点漫不经心

学校对毕业生的工作问题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不是很重视。我在团委担任干部,和学生工作指导部门的老师都比较熟悉。按理说他们应该对毕业生的工作担负起重要责任,可事实并非如此。

学生工作指导部门的李老师曾对我叹苦经:“学校毕业生有1500多人,我们部门只有2名专职老师,怎么忙得过来!”10月份前后,李老师就开始联络用人单位来学校“摆摊头”招聘,500强大公司不会来我们学校开专场招聘会,但综合*的校园招聘会10月以后还是很多,也会有少数比较好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李老师告诉我:“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分两类,一类是用过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认为不错,主动来和我们联络的;另一类是我们费了不少口舌,才来摆摊招聘的。”

学生工作指导部门不是简单地找些企业来摆摊招聘就完成工作了,还应该替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可李老师却说:“规划职业生涯?根本不可能!1500名毕业生,就靠我们两个人怎么规划,想把我们累死啊!”那时我正考虑是不是要专升本,本想请他指点一二,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识相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今年7月回学校,走进学生工作指导部门办公室,只见李老师正挥汗如雨地整理毕业生档案。“毕业生走了,大量的档案整理和转移工作都要尽快完成。你自己倒水吧,我忙不过来。”李老师头也不抬地说。我走到饮水机前刚准备动手,李老师一步跨过来,替我把水注满。他说:“你已经离校了,不比从前了。你是客人我是主人,怎么好让你动手。”我嘴上说:“李老师您太见外了,我还没找到工作,户口还在学校呢。”心里却一阵刺痛,这不是在暗示我———你的工作问题我管不了!

企业有点不负责任

去年10月以后我也曾陪同学参加过几次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的综合招聘会,来的单位不算少,但只有少数单位较有吸引力。一些比较好的单位对招聘有点敷衍了事———毕竟不是名校,毕业生也以大专为主。

一次,一位同学在递简历时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拒绝:“大专学历啊,不太符合我们要求。”这位同学是个倔脾气,硬要对方收下简历。工作人员说实话了:“我们一般只招名校本科生———收了简历也没用。”同学急了:“那你们干嘛来招聘?”工作人员笑而不答。

应届生求职要注意啥?_求职故事3

随着民工荒的到来,以中等教育为特征的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并不太困难,而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却面临着巨大挑战。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而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也将达到相同规模。加之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将面临同样艰难的就业局面。尽管一些毕业生可能会选择考研或创业,但在这个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压力依然非常大。那么,应届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让我来谈谈。

一、注重细节决定成败

当前流行一本名为《细节决定成败》的书籍,其受欢迎程度不在于作者的知名度,也不在于文笔的华丽,而是因为它揭示了企业管理中的关键要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已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和经验,而更加注重候选人的*格、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潜力,这就需要应聘者注重细节。然而,一些求职者却忽视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导致求职失败。企业之所以注重细节管理,是因为诸如员工电话接听时的一丝不慎就可能导致客户流失等细微问题,在企业发展中并不少见。因此,在招聘过程中注重细节考察是理所当然的。若应届生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而失去工作机会,那实在令人惋惜。

二、突出个人优势

与社会人士相比,应届生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所有方面都逊于其他人。在求职过程中,如果能够凸显个人的*格特点、专业优势和突出亮点,或许能够让用人单位眼前一亮,从而增加被录用的机会。然而,许多应届生由于不善于总结自己的优点,无法发现自己的长处,导致求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因未能突出自己的优势而导致求职失败的应届生比率超过77%,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教训。

三、乐意从基层做起

一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同行承认,超过八成的企业实际上需要招聘应届生,以解决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然而,由于招聘到的应届生不愿意到基层接受必要的锻炼,许多企业不得不忍痛放弃,转而选择初高中生作为学徒或培训干部。正如俗话所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应届生不愿意到基层去接受锻炼,哪家企业敢于冒险将项目交给一个缺乏驾驭风险能力的新手呢?如果应届生希望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就需要在社会这所大学中虚心学习,勇于吃苦。

四、保持感恩之心

企业雇用应届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然而,一些应届生在进入企业后,往往因为一些琐事产生矛盾,甚至选择离职,使得签订的劳动合同毫无意义。诚信为人之本,但现实中却有一些大学生对此视若无睹。他们在未入职之前可能信誓旦旦,但入职后却往往心猿意马,不是将心思用在企业上,而是更多地关注着自己的发展前景,随时准备跳槽。一些企业主表示:“我们不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对待应届生,而应该看到他们是否有真诚的感恩之心。”若能拥有感恩之心,真正与企业共同奋斗,那么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才岂会缺席?

五、自信创造奇迹

自信是创造奇迹的灵丹妙*。然而,在求职过程中,一些应届生由于缺乏实际*作经验而无法在面试中展现出充分的信心,导致企业拒绝录用。然而,应该明白的是,企业一旦决定招聘没有社会经验的应届生,就已经在培训计划和资源配置方面做了相应的准备。一切已经准备就绪,只欠你的雄心壮志。只要你充满信心,就能征服一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