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西游记》是永恒的经典,是不朽的话题。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被誉为老少皆宜的杰作。将其搬上电视剧舞台后,故事中充满了离奇而精彩的神话,每每重温86版的《西游记》,都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那些精彩的情节之中。
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孙悟空就像是我们的化身。当他从石头中蹦出时,象征着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当他在花果山上与群猴们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仿佛回到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童年。当他大闹天宫时,宛如一个调皮的孩子闯入了大人的世界,搞得一团糟。大人们想要哄住他,于是封了他为弼马温,然而未能成功;再封为齐天大圣,依然无法驯服。直到如来佛祖以慈父之心出现,用他的神力将孙悟空束缚在五指山下。严慈的父亲最终压服了这个调皮的“儿子”。当他度过了漫长的五百年,观世音菩萨的出现给了他新的希望,让他迷途知返,保护唐僧踏上了漫漫西天取经之路,也开启了他自己漫长的修行之旅。
无论是童年还是如今,放假时无论哪个频道播放86版的《西游记》,我都不会错过。当孙悟空战胜妖精时,我总会为他欢呼;当他受到冤屈时,我也会深刻地感同身受。比如,当孙悟空被肉眼凡胎的唐僧误解三打白骨精,被赶回花果山后,仍然继续扮演齐天大圣的角*,时时刻刻警惕着,每天朝西观望,惦记着自己的师傅。当猪八戒来向他求救时,他也毫不犹豫地去救他的师傅。
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道难关,犹如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重重荆棘。最终,他们战胜了种种困难,取得了胜利。正如俗话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恰如其分地用在他们身上。而对于我们,只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也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学习。学习就像是要去获取真经。在校园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像猪八戒,懒惰贪吃,马马虎虎,对待一切漫不经心;有些人则像沙僧,诚实守信,踏实肯干;还有些人像孙悟空,灵活聪明,足智多谋。而唐僧则代表着善良不轻言放弃的品质。如果我们能够每个人都拥有唐僧、孙悟空、沙僧的特质,坚持着对学习的信念,相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但如果像猪八戒一样,总是半途而废,那么成功就会遥不可及。
观西游记读后感2
1.
今天,我看了《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我看到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他曾被悟空打过,因此牛魔王一家视悟空为仇人,芭蕉扇是借不到了。不过,我继续往下看,发现悟空很聪明。他来到芭蕉洞借扇子,被芭蕉公主一扇到八万五千里,于是他变成了一只蚊子飞进芭蕉洞,又飞入杯子中。芭蕉公主喝了悟空,给了他一把假芭蕉扇。悟空扇来扇去,火越烧越旺,后来与牛魔王大战三百回合。悟空找到牵牛的三太子,最终搞定了牛魔王。
我喜欢读《西游记》。
2.
今天,我看了《西游记》的“师徒四人大战金角怪和银角怪”。我觉得悟空很聪明。他变成了金角怪和银角怪的老母亲来救他们,但没成功。后来,他被银角怪的葫芦吸进去了。然而,悟空诈称“他的半身变成水了”。银角怪打开去看,悟空拔下一根毫毛说“变变”,变出了一个半身悟空,然后自己飞了出去。悟空又变成一个妖怪送来美酒,银角怪把葫芦放在盆子上,悟空趁机以假换真。悟空在外表明自己是行者孙,银角怪去打行者孙,结果被悟空吸入了葫芦中。金角怪很生气,拿了七星剑和芭蕉扇来打悟空。我觉得猪八戒很一般。他被金角怪抓了,悟空变成老母亲要吃猪八戒的耳朵,猪八戒一急说出了老母亲是悟空变的。我想他应该是怕死。沙僧老实巴交,不敢顶嘴,别人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时老实得无话可说。
我喜欢看《西游记》!
3.
今天,我看了《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我觉得悟空胆子很大。他和八戒、沙僧去拜神的地方偷吃水果。突然,三位妖怪变成了道士进来,他们只好逃走。有时候,悟空很聪明。他们与三个妖怪变的道士斗法。一位妖怪变的道士跟悟空比呼风唤雨,悟空偷偷上天去找下雨打雷的神仙,要求他们听从他的口令。又一位妖怪变的道士比砍头,对方头掉后找来一条狗吃了他的头。还有一位妖怪变的道士比下油锅,悟空有*龙保护才没事。道士下去后,悟空用九味真火烧死了他。我想,悟空是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妖魔。
我喜欢《西游记》。
4.
电视剧《西游记》太精彩了,只要这部电视剧一播放,我们全家人无论是谁在场,都会盯着屏幕,随着唐僧师徒四人的经历而心潮起伏!
特别是“大闹天宫”,非常有意思!孙悟空得到金箍棒,当了美猴王,自封为“齐天大圣”。太上老君请孙悟空上天做弼马温。孙悟空知道弼马温就是当马夫后,气得打坏了马院、捣毁了云霄宝殿,打伤了天兵天将。玉帝只好求如来佛祖前来相助……如来佛祖用高大的五行山压住了野*十足的孙悟空,又用封条加固,使孙悟空寸步难移、插翅难逃。这集“大闹天宫”好看吧!告诉你,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呢!
有一集“猴王保唐僧”也不错。孙悟空一直被压在五行山底下,五百多年后,唐僧西天取经,途经五行山脚下,听到孙悟空叫“师傅”,心软的他揭去符咒,救下了孙悟空。经观音菩萨点拨,悟空拜唐僧为师,唐僧收了他为第一个徒弟,取名为“行者”。就这样,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去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功劳很大,然而却数次被师傅唐僧误解和驱赶。最终,师徒四人到达西天的雷音寺,才取得了真经。
还有一集比较搞笑,叫“夺宝莲花洞”。师徒四人来到莲花洞。悟空叫八戒去看看有没有妖怪,但懒惰的八戒却睡着了。焦急万分的悟空变成一只小鸟把他啄醒,八戒只好再次寻妖,结果这次真的遇见妖怪,吓得惊慌失措,但还是鼓起勇气与妖魔斗争,可是仍敌不过,被妖魔抓走了。最后还是孙悟空帮了忙,救出了八戒,取得了莲花洞中的宝贝。
当然,经典的故事除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猴王保唐僧”“夺宝莲花洞”外,还有“高老庄收八戒”“八戒大战流沙河”“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盘丝洞”“火焰山”“天竺国”等,每个故事都非常生动。故事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我都喜欢,但最喜欢的还是机智坚强、勇敢可爱的孙悟空。
西游记的读后感800字3
《西游记》是*古代文学中一朵怒放的奇葩,自问世以来,风靡文坛,广泛传播,家喻户晓。虽然这部作品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但在这篇文章中,我选择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初期,他选择了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谈疗法”来治疗精神病人。他认为,通过语言交流,人们可以宣泄或净化内心的障碍。这种联系实际上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已经显露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广到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联系的桥梁就是“梦”。他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清醒状态下。因此,作品也是作者内心无意识本能的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
每当我翻阅《西游记》时,总会有不同的心情。它是最生动活泼的四大名著之一,小时候读起来既过瘾又有趣。但现在,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理解却不同了。
这部作品是所有人都喜爱的经典之作,每个人在解读时都能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还有人研究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它曲折的情节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追求,即自由。
在廿一世纪,人们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他不受任何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称王。孙悟空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是向往自由,他始终追求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赋予了读者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也是不可能的,人始终会受到各种约束。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受到各种束缚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变得广阔而深邃,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现实社会中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感到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精神自由的需求却被忽视了。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西游记》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渴望的自由精神。这使我更加理解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