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平林朦胧,轻烟似织,寒山翠*,令人心碎。黄昏降临阁楼,楼上有人心绪万千。

菩萨蛮李白赏析

玉阶之上空自伫立,归鸟飞急,行人未归。何处是归途?长亭连绵,宛如永别。

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位思妇盼望远方亲人归来而久候无望的心情。开头两句描绘了远景:平林秋山,烟云交织,暮*苍茫,远山青翠,令人心伤。这两句从思妇的眼中写出,主观*彩浓厚,寄托着对行人之远和伫望之深的思念。

三、四句为近景,从全景式的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思妇登上高楼,俯瞰楼下,可见玉阶空伫立,归鸟飞急,反衬出行人迟迟未归,加深了思妇的愁绪。

下片中,思妇仰望飞鸟,叹息归程遥远,长亭连绵无绝,表达了归期无望的绝望心情。庾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强化了归程遥远的印象,也暗示了思妇永无穷尽的离愁。

结句不直接抒发思妇的怨恨,而是叹惜道路遥远,归期难料。不露哀怨,却更显凄凉意味。宋代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仍广为传唱。

历来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认为是怀人之作,也有认为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受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的影响。然而,驿舍邮亭未必会有高楼、玉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因此,此词可能并非旅人的思归之辞,而是第三者所描绘的思妇怀人之作。

关于作者,历来也有争论。前人不谈,现代研究者中,浦江清认为此词调在李白时尚未产生,杨宪益、任二北等人则认为可能是李白所作。但无法确证此词为李白作品,也无法排除中唐以前另有同调词存在的可能*。

韦庄菩萨蛮翻译及赏析2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译文]春水与碧天同*,人卧船中听雨声入睡。

[出自]五代韦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枕眠。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

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合:应当。

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

皓腕:洁白的手腕。

须:应。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译文1: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适合在江南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人卧船中听雨声入睡。

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撩袖盛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不到年老时,千万不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乡思念江南之情会让人愁断肠。

译文2: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适合在江南老去。春天的江水碧绿,卧在画船中,在潇潇春雨中入眠。

江南酒垆边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撩袖盛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到年老时,千万不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乡会让人愁断肠的。

赏析: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又作“炉”,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炉”。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

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赏析3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原文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碗藕。藕碗*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注释

⑴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⑵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⑶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⑷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⑸手红*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块拌藕丝的小碗。

⑹藕碗*红手:盛有*块拌藕丝的小碗*冷了她红润的手。*:古人常有在冬天凿*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⑺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⑻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赏析

通常的回文诗,主要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回文诗尽管只有驾驭文字能力较高的人,方能为之,且需要作者费尽心机,但毕竟是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有价值的作品不多。宋词中回文体不多,《东坡乐府》存有七首《菩萨蛮》回文词。

苏东坡的回文词,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故为妙构。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四时闺怨”中的“夏闺怨”。上阕写昼眠情景,下阕写醒后怨思。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柳庭”二句,关键在一“静”字。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三、四句,细写昼眠的人。风吹香汗,薄衫生凉;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过片二句,是睡醒后的活动。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块和莲藕的玉碗又*了她那红润的手儿。上句的“*”是名词,下句的“*”作动词用。古人常在冬天凿*藏于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公子调*水,佳人雪藕丝”,写以*水拌藕,犹此词“手红”二句意。“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收两句为全词之旨。“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读曲歌》:“思欢久,不独枝莲(怜),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故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他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