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①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②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 锻炼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能力。
教学重点: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心先生在《忆读书》中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阐述,尤其是其对中学生的启发意义。
教学方法: 采用座谈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 1、准确阅读并圈画文中需要掌握的词语,查阅词典,掌握正确发音和释义。 2、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理解其大意,并分析不同时期书籍对作者的影响。
(二)诵读活动 1、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诵读全文,注意准确和清晰。 2、互相指出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
(三)正音释义 帮助学生理解生僻词语的正确发音和释义。
(四)思考活动 1、快速浏览全文,圈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同桌讨论,交流观点。
(五)交流活动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心通过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鼓励青少年多读好书。 2、识别文中涉及的书籍,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体现了多读书的重要*。 3、分析作者回忆读书经历的时间顺序。
(六)课内小结 读书是获取经验的重要途径,要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心灵,完善自我。
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包括“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的正确读写。
介绍相关的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曾经目睹过海潮的壮观吗?它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分享感受)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水比其他地方更为宏大壮观,当潮水涌来时,所掀起的巨浪高达数米,如同一道城墙。你们有幸见过这样的奇景吗?为什么钱塘江的潮水如此与众不同?(鼓励学生分享关于“潮的形成”、“潮的气势”、“观潮的最佳地点”等方面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生字。 (1)展示“潮、浩、沸、涨”等字的卡片,要求学生点名读出并讲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形声字,具有相似的偏旁结构)。组词练习: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等。 (2)展示“犹、据、踮、恢”等字的卡片,要求学生点名读出并说明它们的意思。组词练习:犹如、根据、踮脚、恢复等。 (3)展示“罩、薄、崩、霎”等字的卡片,要求学生描述它们的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练习: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等。 (4)展示“闷”的卡片,要求学生读出其读音(mèn)。组词练习:闷雷。 (5)询问学生是否还有未掌握的字,鼓励他们相互帮助,例如对于“罩”字的口诀:“桌子少两腿,上面有四盖”。
朗读课文,确保学生准确读出每个字的音节,并能通顺地朗读整句。
三、理清叙述顺序
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按照什么顺序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在黑板上记录)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全过程,包括潮水来临前的情景、潮水来临时的表现、以及潮水过后的景象。(在黑板上记录)
重新阅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有关生字词汇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掌握有序、特别的描述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二、通过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解答他们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潮水来临前,作者描述了什么?(在黑板上记录:“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潮水来临时,你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来源于哪些描写?请默读课文,并做批注。
小组合作学习。 (1)分享感受,品味精彩句子。 (2)作者是如何按照什么顺序描绘潮水来临时的景象的? (3)分角*朗读,保持语气。
反馈讨论,教师及时引导和指导。重点包括以下几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论他们对特定词句的独特理解。注意在阅读时结合: (1)作者按照远近顺序描绘了潮水来临的景象。(在黑板上记录:“远”)通过写潮水刚到时的声音和形状,如隆隆响声,像闷雷在远处滚动;在水天交接处有一条白线。尽管潮水远在天边,但其气势已经显现。(在黑板上记录:“声如闷雷,远处的白线”)请读出描述潮水的句子。 (2)在近处,作者通过潮水的形状、声音和颜*描绘了其宏伟气势:白线迅速向前移动,加长、加宽,在江面上横跨,描绘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观看图片)“白浪翻滚”、“白*城墙”描述了潮头高耸的情况,其气势越来越大,如同千*万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观看图片)(在黑板上记录:“白浪翻滚山崩地裂”)(观看视频片段)指导学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设计:赏析古诗《梅花》
教学目的:
通过图像和朗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领会诗人通过赞颂梅花表达的坚强品格。
指导学生欣赏诗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绘画再现梅花形象,从而进行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赞颂梅花表达坚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巩固
生字书写练习:教师朗读生字,学生进行书写,互评书写质量,加强字形和结构的掌握。
古诗背诵:全班学生一同背诵《梅花》,指名学生进行单句或段落背诵,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二、深入理解古诗意境
探索诗中梅花的特点:
学生默读古诗,通过描绘句子在书中绘画,加深对梅花形象的理解。
学生自由表达对梅花特点的体会,例如在冬日中不畏严寒而开放,展示其坚强的品格。
分析诗中赞美梅花的语句,如“凌寒独自开”和“遥知不是雪”,体会诗人对梅花美丽与品格的赞美之情。
梅花以其洁白美丽、独特芳香而著称,在寒冷季节中勇敢绽放,形象地描绘了百花凋零中的独特风景,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深厚喜爱。
三、欣赏古诗
个人喜欢的诗句: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并选出代表诗句,展开集体讨论与交流。
师生共同欣赏诗歌,感受诗句带来的美学享受与情感共鸣。
师生一同诵读古诗,体验诗歌的语言韵律与情感表达。
四、实践与尝试
绘画梅花: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使用画笔亲自绘制梅花,感受梅花的美丽与独特。
展示学生的画作,将学生的梅花图贴在展示板上,全班共同欣赏与评价。
作业安排:
完成课本的相关练习,巩固对梅花诗意的理解。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描写梅花的诗歌,并配以插图(选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梅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绘画实践深化对梅花美的感受与理解,达到美育与情感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