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十九课。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基础知识积累】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在本课中,我们将认识到8个新生字,通过读读记记的方式掌握“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将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感悟其表达方式。

【情感与思想】

在朗读课文时,让我们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用情感充实地演绎课文。

【拓展与延伸】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鼓励在双休日的时间里走进田野,亲近大自然,让心灵得到放松。

【重、难点突破】

通过深刻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又是关于童年的——《祖父的园子》。

板书:“祖父的园子”

二、既然是关于童年的文章,我们不仅要了解这座园子的具体形态,更要体会到这座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乐趣。请大家分组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以下两个问题: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什么?作者在园子里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感受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幸福。

例句参考: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这段描述中,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花园中各种昆虫的生动画面,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喜悦和得意。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这句话中的形容词“明晃晃”表达了园子在作者记忆中的鲜艳*彩,强调了其健康和活力。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通过对花开的比喻,作者表达了园子中一切都焕发着生命力的感受,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奇妙之美。

三、你们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写“物”的自由和“人”的自由来表达这种感受的吗?

提示:通过具体的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园子中物和人的自由、快乐、幸福的描绘。

四、我们生长在农村,你们家是否也拥有这么一座园子呢?

提示:鼓励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对自由、快乐的向往之情。

板书设计:

物:多种多样,生机勃勃

祖父的园子

人:自由、快乐、幸福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并体验《祖父的园子》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

重回祖父的园子:细品童年自由的滋味,感悟生命蓬勃的力量

这篇教学设计以萧红《祖父的园子》为蓝本,引导学生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受的写作方式。文章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但仍有提升的空间,以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文章开篇以《火烧云》片段导入,引出萧红及《呼兰河传》,为学生学习《祖父的园子》做好了铺垫。然而,仅凭一段文字,学生对萧红及其作品的了解仍然有限,难以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 丰富导入形式: 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更直观地展现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例如播放萧红纪录片片段、展示萧红故居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设置互动环节: 可以设计一些与萧红及其作品相关的问题,例如“你对萧红有哪些了解?”、“你认为《呼兰河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二、 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文章在引导学生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方面做得不错,但还可以更加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文本。

1. 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我”和祖父的形象,例如“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他们的*格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2. 品味语言特*: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清新自然,例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通过语言特*的品味,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探究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例如作者为什么要写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仅仅是写童年生活吗?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体会作者对童年、对亲情、对自由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三、 拓展延伸,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文章在拓展阅读部分选取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但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丰富阅读内容: 可以推荐更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例如*心的《寄小读者》、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等,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感受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积累写作素材。

2. 开展多种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朗诵、表演等活动,例如以“我的童年”为主题创作绘画作品,朗诵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表演课本剧等,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章在评价方面只是简单地提及“让我们记住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丽!”,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

1.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课堂表现评价、作品评价、学习态度评价等,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 注重个*化评价: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重塑课堂,让文字鲜活起来

例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时,我们可以:

创设情境,身临其境: 可以利用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祖父的园子中,感受园子的美丽和自由的氛围。

角*扮演,体验情感: 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我”和祖父,朗读课文对话,体验祖孙之间的深厚感情。

绘画创作,表达理解: 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绘画创作,用图画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活力和创造*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3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认识课文中的8个生字,包括“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心情,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进入情境,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领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积累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同学们,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对你我而言,或许印象模糊,或者压根就留不下印象,但对于著名作家萧红来说,这个园子深深烙印在她心中,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园子带给她快乐,带给她自由,带给她美好的回忆,带给她无限的遐想,这就是——《祖父的园子》。今天,我们就走进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吧。

二、预习检测:

学生出示自己课前准备预习的资料。

教师指导、点拨。(出示“萧红”的图文资料简介。)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1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鸟瞰园子: 感悟园子的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通读课文,自学字词。

启发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对学生进行提问)

四、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一)感悟园子里的快乐自由: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情景。请描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你是如何体会的?(学生进行讨论) 学法提示: 先划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组长协调选取代表展示。

小组代表展示。

(二)研读“自由之事”: 再读全文,感受“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劳作的自由和快乐。其中哪一件事情最吸引你、最有趣呢?

师生分角*朗读第5—12自然段。

细细品味,“我”的“瞎闹”和祖父对“我”的疼爱。

(三)研读“自由之景”:

在作者眼中,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自由读课文第16—17自然段。

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为何在园子中“我”会那么自由自在?

五、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启发思考:作者为何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如此有趣、真实、吸引读者呢?

小结: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